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人居环境,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自2019年年底自然资源部部署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以来,我省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引领、逐步推广”思路,推进20个国家试点和先行启动的16个省级示范项目建设,总体进展超70%,取得阶段性成效。
目前,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镇已完成综合验收,苏州相城黄桥街道、南通如东新店镇、张家港市乐余镇等一批试点示范项目已相继进入收尾阶段。记者日前从省自然资源厅了解到,我省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做好全面推开的政策制度保障。
20个国家试点16个省级示范项目同步
记者了解到,20个国家试点和先行启动的16个省级示范项目,总体进展有序、实施效果明显。
耕地集聚规模效应显现。完成农用地整理43.83万亩,建成15.84万亩高标准农田,耕地地块总数减幅11%,地块平均面积增幅24%,100亩以上连片耕地比例由30%上升至40%。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完成建设用地整理7.51万亩,建设用地面积减少0.76万亩,腾退低效工业企业590家,其中苏州市黄桥街道工业用地面积由0.63万亩减少至0.36万亩,总部经济科创园税收总额连续两年超6000万元。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改善。已完成生态保护修复3.37万亩,其中河道整治297公里,绿化造林31万棵,湿地修复0.14万亩,生态廊道建设34公里等。乡村现代化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完成公共空间治理75项,历史文化保护21项。
探索出城乡融合等四种治理模式
立足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状况和区域特色,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了城乡融合、现代高效农业、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和特色文化保护4种模式。
以苏州黄桥街道为代表的城乡融合模式,通过全域规划、设计、整治,构建“以产业研发片区为中心,南北湿地、西园东城”的空间布局,大幅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工业用地容积率由0.7提升至2.5,增幅257%;实现耕地集中连片,净增耕地1150亩,地块平均面积由9.7亩增至15.8亩,增幅63%,耕地质量有所提升;打造“三横三纵”生态廊道,畅通12条河道水系,形成了蓝绿交织的城乡生态网络。
以建湖高作镇为代表的现代高效农业模式,聚焦提高耕地集中连片度、改造中低产田、提升农业机械化作业率,实现“小田变大田、大田变良田”,耕地地块数由4511减少至3477,减幅22.9%,初步建成3个万亩优质稻麦种植基地,亩均增产近200斤、增收达300元。实施村集体领办稻虾共作项目,采取“党总支+农业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14个村集体新增年收入均超40万元。
以如东新店镇为代表的农村一二三产融合模式,着力推动村庄集聚、耕地集中连片,建成千亩以上连片高标准农田4块、千亩以下百亩以上26块;促进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村集体新增年收入700余万元;导入稻米加工等附加产业,每年村集体可新增租金收入200万元。
以昆山张浦镇为代表的特色文化保护模式,在推进农业园区、工业集中区优化整治和村庄环境提升的同时,实施赵陵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保护,重塑了历史文化景观;活化利用尚明甸传统村落,入选第六批江苏省传统村落,再现了传统江南圩田景观风貌。
政策加持,金融资本多方参与
除国家明确的允许永久基本农田调整和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内流转两项政策外,我省还增加了4项支持政策:增加下达试点示范项目所需建设用地规模;鼓励低效建设用地腾退为生态用地;产生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补充耕地指标在优先满足乡村发展用地需求后,节余指标可在省内交易,所得资金用于支持乡村振兴;省财政出资收购试点地区一定规模的补充耕地指标作为启动资金支持项目建设等。现已累计下达所涉县(市、区)流量指标2.28万亩;省财政已支持15.96亿元。
积极拓展资金筹措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形成了“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工业反哺农业、自主开发运营等多种投入机制。江苏省自然资源厅与省农发行签订“政策性金融资金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战略合作协议,撬动金融资本投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做好全面推开的政策制度保障。立足各地资源禀赋、资金保障力度,优选空间布局优化、耕地连片整治、资源盘活和生态修复提升潜力足、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需求大的地区,先尽早启动实施;强化部门协同联动。会同农业农村等部门,加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统筹推进力度,持续提升建设成效。积极争取财政部门支持,集聚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解决当前资金筹措难题。(丁蔚文)
(责编:汪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