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头条 > 正文

在农田保护与利用中筑牢“耕”基

2024-07-03 16:32:42    内蒙古日报

6月24日,人民大会堂,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院长路战远研究员凭借主持完成的“北方农牧交错区风蚀退化农田地力培育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第三次获颁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度获“国奖”,一生家国情。

8项研究成果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17项研究成果入选内蒙古主推技术,5项技术标准列入《内蒙古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计划》,40多万份技术手册和培训资料在农村牧区大量普及……路战远团队用“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出色答卷,为北方农牧交错区递上一份绿色增收新方案。

实现耕地永续利用是千年大计。保护农田生态的同时提升耕地质量与产能,是国家重大需求,更是摆在广大科研工作者面前的一道科学难题。

“做农业科学研究,可能没法很快出成果,但这些问题却是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只要是国家所需,我们一定要努力和坚持去做。”路战远说。

田间地头的事儿,一头连着事关粮食安全的“国之大者”,一头连着万千百姓的民生福祉。年幼时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是他永难忘怀的印记。从农家子弟到进入农业院校,再到扎根农业科研事业,路战远用大半生时间与干旱贫瘠的土地“硬磕”,只为让农业成为更有希望的产业,让乡亲种地更有奔头。

内蒙古乃至北方农牧区地域广阔、生态类型多样、作物种类复杂,路战远深知开展耕地质量改善和农田生态建设的关键理论与技术研究,破解不同区域的卡脖子难题有多重要。

过去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路战远平均每年有100多天奋战在一线,他的足迹遍布辽阔北疆的旷野,探索之路充满寂寞与艰辛。

“提出新理论、研究新技术,始终牢记要服务广大农牧民。”路战远总是这样说。从立项到技术攻关,再到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团队一步步攻克难关,将实验室成果推向生产实践,并想尽办法调动农牧民积极性,让农牧民尝到丰产增效的甜头。

使用“玉米秸秆留茬全量覆盖”和以“免少耕播种”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后,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兴安镇育合村农民崔福家的大豆亩产由10年前的200多斤增至2022年的390多斤。“路老师和团队成员每年来我家好几趟,从秋季收获时的玉米秸秆留茬高度、秸秆处理到第二年的免耕播种、田间管理等各个环节手把手地教,彻底改变了我们过去的耕作方式。”提起路战远团队,崔福言语中满是感激之情。

近40年锲而不舍、始终如一的坚守,路战远用实际行动感染和带动着周围的人。“多年来,路老师始终坚持下基地入农户,了解农业生产一线存在的问题,为团队成员和硕博士研究生作出了表率。”团队成员、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保护性农业研究中心副主任赵小庆研究员说。

2015年,青年学生王建国师从路战远攻读博士,开展黑土农田保护与利用方面的研究。他连续两年在设立于呼伦贝尔农垦特泥河农牧场的长期野外定位监测基地蹲点,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然而大田试验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试验预期结果不理想,坎坷的农业科研路,让他一度有了想要放弃的念头。路战远了解到情况后,与王建国仔细分析试验过程的每个环节,并多次奔赴试验田查看,帮助他调整研究焦点、修改完善试验方案。在路战远的鼓舞和感召下,王建国不仅顺利完成博士阶段学习,还成长为“保护性农业研究团队”中一名优秀的青年成员。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着知识和理想加入到团队中来。为更好地奖掖后学,路战远用个人获奖所得和人才基金设立专项经费,为学生们免除学费、发放生活补贴,对他们的创新创造给予奖励。在路战远带领下,团队先后走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内蒙古草原英才等20余人,培养了大批硕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等优秀人才。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团队在破解农田风蚀防治、地力定向培育和作物增产增效三大难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累累硕果落入田间,助力产出更多“中国粮”,在这片土地展现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全力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农业高质量发展面临新的课题。在助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建设中,书写乡村振兴、山乡巨变新篇章,路战远团队依然在路上。(记者 白莲)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我国规模最大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在盐城建成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