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
图①:小朋友在山东潍坊高密市年货大集上看灯笼。
李海涛摄(影像中国)
图②:新春佳节,阖家团圆,甘肃兰州一家人共度春节。
侯崇慧摄(影像中国)
图③:上海豫园灯会“一夜鱼龙舞”。
施 觉摄(影像中国)
数据来源: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浙江丽水庆元县如龙桥,始建于明初,是横跨举溪的一座南北走向木拱廊桥。
窦瀚洋 陈化诚摄影报道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福建南平政和县外屯乡湖屯村的木拱廊桥屯福桥。
李隆智摄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香兰与孙子一同织锦。在长期实践中,黎族妇女不断完善技艺形态、提高技艺水平,逐渐发展并形成了由纺、染、织、绣四类技艺构成的完整体系。
五指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锦挂包。
五指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羌 年
羌年期间,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群众表演口弦演奏。该遗产项目集民间信俗、口头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于一体,促进了代际交流、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
本报记者 宋豪新摄

羌 年
羌年期间,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群众吃坝坝宴。
本报记者 宋豪新摄
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九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5日,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通过评审,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节为中国人所共享,在全国各地广泛实践。春节前后,围绕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的共同主题,人们开展一系列活动,欢庆这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羌年是中国羌族一年一度的传统新年,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相关活动通常持续3至5天。在此期间,羌族民众举寨团聚、祭天祭祖、祈福驱秽、庆祝丰收。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海南省黎族妇女利用棉、麻等天然纤维制作衣物等生活用品的传统手工艺,以此制成的纺织品统称为“黎锦”。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使用中国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主要分布于福建省东北部和浙江省西南部。
截至目前,我国有44个非遗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位居世界第一。
(本报记者 郑海鸥)
《人民日报》(2024年12月06日 第 08 版)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