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京津冀能源基础设施将互联互通

曹政    2024-02-22 15:10:22    北京日报

京津冀能源协同发展行动计划近日印发实施,提出协同推进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六大任务。到2025年,京津冀将构建形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开放合作、协同保障的区域能源体系,为携手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提供坚强可靠能源保障。

减碳变“绿”

北京96%村庄住户清洁取暖

十年来,京津冀三地的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平均浓度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三地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二氧化碳排放降幅均好于规划预期。这背后,是三地推进燃煤压减,支撑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显著改善——

北京开展农村地区“减煤换煤清洁空气”专项行动,2022年平原地区已经基本实现“无煤化”,到2023年底,93%的村庄、96%的村庄住户实现清洁取暖;天津中心城区燃煤锅炉、滨海新区和环城四区35蒸吨及以下、其他地区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清零”;河北化工、水泥、钢铁等高耗煤行业大范围实施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清洁取暖率达到85%以上,平原地区散煤利用基本清零。

“三地‘追风逐日’,跑出绿色发展‘加速度’。”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给出了十分形象的比喻。截至2022年底,三地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7930万千瓦,较2020年增长50%以上。

这份行动计划提出,京津冀将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先行区、示范区,在全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中发挥引领作用。

“京津冀三地推动氢能、新型储能等绿色能源产业协同发展,是实现区域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加快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区域未来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选择。”北京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三地产业发展目标高度一致,产业基础各具优势,资源禀赋充分互补,已具备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基础条件。

便捷充电

社会公用领域布局超充站

加速走进京津冀居民家庭的新能源汽车,也在为三地大气改善贡献力量。对于备受关注的新能源汽车充电问题,三地将加强区域新能源汽车补能设施建设,推动城际高速和普通国省干道充电设施全覆盖。

目前,北京市充电设施建设规模和运营服务能力均居全国前列,与现有新能源车辆发展需求相匹配并适度超前,平原地区充电服务半径3公里左右,基本实现了车桩协同发展。

据介绍,本市将在社会公用领域建立“布局优化、超充引领”的充电网,以大型商超、写字楼、交通枢纽、公交场站、加油站等为重点推进建设超充站;同时,加快推动公建配建停车场、路侧停车位、桥下空间停车场、驻车换乘(P+R)停车场等场所配建充电基础设施或预留规范充电条件,施划专用充电泊位,提高配建比例;推动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全覆盖,提升已建景区充电基础设施配建数量。

居住区领域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也将提速。“结合老旧小区升级改造和人防工程项目,本市将因地制宜开展供配电设施改造,基本实现有条件区域充电基础设施‘随报随装’。”北京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说,公路沿线、高速服务区等场景将以“加密、提效”为原则,开展既有服务区升级改造,推动城际高速和普通国省干道充电设施全覆盖。

可靠保障

坚持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

张北—胜利特高压线路、天津LNG外输管线、乌兰察布—北京房山“西氢东送”输氢管道示范工程……这些能源项目名称中涉及京津冀等区域相关地名,也反映出三地能源供应保障的协同发力。

以电力为例,北京电网是京津唐电网的一部分,属于典型受端电网,外调电比例达到70%左右。目前,北京、天津、冀北三地已经建立起一套成熟的电力保供联动机制,北京环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均有主力通道送电,民生用电获得感进一步增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得到可靠电力保障。

据悉,本市也将加快推进环京电源建设,加快推进雄安特高压—新航城、西合营—房山、北京东特高压—通北、廊坊北—亦庄4条500千伏线路工程,力争“十四五”期间启动建设。

天然气供应方面,目前本市及其周边已形成“三种气源、八大通道、10兆帕大环”的供气格局,日输气能力达到2亿立方米,外围输气体系较为完善。下一步,将推进北京燃气集团天津南港LNG应急储备项目二期、三期建设。

行动计划明确,三地将协同推进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智慧能源系统建设的先行区。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三地将统筹能源供应安全保障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坚持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布局,逐步建成坚强互联、安全高效、调配灵活、智慧开放的区域能源基础设施系统。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快递业逐“绿”而行
下一篇:生态环境部发布2024年六五环境日主题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