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拓展更多技能提升新渠道

邱超奕    2024-02-02 10:37:53    人民日报

针对不断增长的劳动技能需求,用好用足技能培训资源,拓展更多技能提升新平台、新渠道

 

一场招聘会,凸显技能提升的重要性。

前不久,笔者采访西部地区某县城招聘会,现场提供岗位数500个,求职者约300人,最终不到200人达成就业意向。岗位供大于求,为啥企业“招不满”?一打听,原来企业主要来自附近新建的工业园,对岗位技术技能要求较高,部分求职者与企业所需不符,最终一些岗位只能空缺。

“千工易寻,一技难求。”近年来,多地发布“最缺工”岗位目录,从汽车操作工到养老护理员,涉及不同产业、多个行业。最近,辽宁省沈阳市发布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涵盖8条产业链,超九成需求集中在技术技能岗位。技能与就业紧密相连。

对个人来说,提升技能是立业之本,是创造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多一技之长,就多一分稳定就业、增加收入、更好发展的底气。对国家来说,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才能更好适应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

据统计,我国高技能人才规模超过6000万人,但无论是数量还是素质结构,都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解决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依然紧迫,当前亟须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壮大技能劳动者队伍。

推动高技能人才量质齐升,深化职业教育、通过院校培养的方式“扩增量”的同时,提升现有劳动者的技能十分重要。针对不断增长的劳动者技能需要,须用好用足更多技能培训资源,拓展更多技能提升新渠道,帮助广大劳动者更新“技能包”、增强就业本领。

在线下,要不断升级劳务品牌、青年夜校等的技能培训功能。宁夏“中宁枸杞技工”、河南“平舆防水工匠”、山西“吕梁山护工”……近年来,多地劳务品牌打响名气,青年夜校“一课难求”,正在打造技能培训的大舞台、新平台。比如,用好乡村振兴政策和就业补助资金,鼓励各地劳务品牌建立一批人才培训基地或技能大师、技艺传承人工作室,将带动更多农民实现技能增收。再比如,在青年夜校广泛收集年轻人求职意愿,针对性推出技能课程,联合企业开展订单式、项目制培训,可以培养更多急需紧缺人才。

在线上,要积极开发好“互联网+技能培训”等新型培训载体。近期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的一项报告显示,网上一些短视频平台的技能学习内容不断充实,成为居民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新载体。数字经济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职业,各地人社部门不妨顺势而为,在网络平台推广一批“云上讲师”和精品网课,线上线下同步举办新职业技能大赛,吸引更多人参与“学技终身”、学以致用。

当前,我国正在全面实施“技能中国行动”,各地技能人才工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把握机遇、发挥优势、积极作为,推出更多专业化、均等化技能培训服务,构建更加完善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体系,加快建设技能型社会,必将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全力保障春运安全平稳运行
下一篇:2023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21万亿元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