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用户有权向“弹窗”说不

2024-01-09 16:44:50    民生周刊

被称为网络世界的“牛皮癣”,引流广告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强制跳转防不胜防”“才关一个又跳一个”“越着急越点错”……当前,引流广告几乎已成为各类应用软件中的“标配”,也成为很多用户吐槽的对象。引流广告的产业链十分活跃,并且花样不断翻新,但“用户不满意,商家也难以精准获客”。

作为网络传播中常见的获客手段,正常的引流广告无可争议。但那些“频繁推送”“关不掉”且让人们“无法选择”的引流广告,不仅让人们反感,而且涉嫌违法违规。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注意力成为宝贵资源,所谓流量就是真金白银。如果能够合理引流并通过商业运作得以转换,这种资源即可转化为商家实实在在的利润,实现流量资源的变现。

然而,强塞式的引流广告严重干扰用户正常使用网络,让互联网用户不堪其扰。如今,引流广告的流通场景愈发多样,“乱打扰、乱推送、乱触发、乱引流”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不小心点击某类型广告,主页竟全是类似推荐;搜了搜房屋装修资讯,结果被不断推送家装广告……

其实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有这样的经历和感触:强塞给用户的广告,不仅难以实现获客引流,而且会让人们反感。近期,江苏省消保委的一份投票调查显示,92%的投票者表示对“摇一摇”开屏广告的态度是“厌恶”;90%的投票者认为该功能侵犯了自己的权益。

或开展专项行动,或出台法规,针对弹窗类引流广告问题的整治一直在行动。

早在10年前,国家网信办等部门就曾联合开展“整治网络弹窗”专项行动,要求互联网平台控制网络弹窗的数量和位置,不得影响网络使用者的体验。针对弹窗广告“霸屏”、随意跳转、关闭按钮“躲猫猫”等问题,我国先后出台《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等法规。

引流本无错,但强推恐违法。《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以弹出等形式发布互联网广告,广告主、广告发布者应当显著标明关闭标志,确保一键关闭;不得欺骗、误导用户点击、浏览广告;利用互联网发布、发送广告,不得影响用户正常使用网络等内容。

即便有着相关法规的约束,但强塞式的乱弹窗广告仍屡禁不绝?违法成本低,收益却很高,加之执法缺乏明确标准,恐怕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如今,弹窗广告在整个网络已形成完整的利益产业链。此前有媒体报道,PC端弹窗广告每条低至1分钱,移动端弹窗广告每条低至2分钱,一家公司单日最高可提供100万条弹窗广告推送服务。

消费者苦引流广告久矣,为消费者构建一个风清气正的互联网空间势在必行。引流广告要尊重用户权益和使用体验,底线是要受法规约束。笔者呼吁各网络平台要有更全面的审核和更严格的治理,明确弹窗等引流广告的边界,将说“不”的选择权交给消费者。

作者:郑智维(本刊评论员)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三九”天,气温最低吗?
下一篇:莫让农民工烦“薪”忧“酬”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