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问,澳门盛产什么?我们常开玩笑回答,澳门盛产的不是杏仁饼、不是蛋挞,而是社团。”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会长吴小丽说。
在澳门这个陆地面积只有33.3平方公里、人口不到70万的小城,平均不足百人就有一个社团。回归以来,澳门社团数量从1700多个增至近1.2万个。众多社团中,吴小丽所在的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以下简称“街坊总会”)在民生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街坊总会的成立与澳门回归祖国息息相关。”吴小丽说,早年间,因为澳葡政府的忽视和管治不力,澳门居民大多生活条件不好,于是纷纷成立街坊会互帮互助。上世纪80年代,得知澳门将要回归祖国,坊众的爱国情怀被激发,20多个街坊组织于1983年底正式成立街坊总会。
1998年,吴小丽随丈夫来澳门定居,亲历了澳门回归祖国以来的变化。“澳门最大的改变之一是治安,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服务工作也迎来了机遇,养老、托幼、医疗、教育等民生需求被激发出来。”吴小丽说。
走进8层楼高的街坊总会社区服务大楼,除了4层是行政办公室,其他各层分别用于长者照顾、小区服务和民众文体活动等,包括多功能礼堂、羽毛球场、舞蹈教室、图书馆等。“澳门特区政府特别支持民间社团开展工作,我们逐步向多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吴小丽介绍。
街坊总会的服务范围很广,用吴小丽的话说,“从3个月到100多岁都管”,服务范围覆盖托儿所、中小学、长者护理中心等。截至今年上半年,街坊总会累计服务逾178万人次。
从成立之初街坊间的守望相助,到为街坊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服务,街坊总会的发展得益于回归后澳门逐渐形成的“政府下单、民间服务”公益模式。
在街坊总会社区服务大楼,每天都有专门车辆接送有需要的老人来这里的颐骏中心进行日间护理。“颐骏中心是一家专业的老年服务机构,更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地方。”吴小丽说,街坊总会约七成经费由澳门特区政府提供,其余经费来自基金会和社会捐助,“只是象征性地向使用者收取很低的费用”。
街坊总会不但有深入社区的渠道,还聚集了一批热心义工。由于贴近民众、了解民情,澳门特区行政长官每年发表施政报告前,都会认真听取街坊总会反映的居民诉求。“前不久,长者公寓投入服务,就是听取了澳门一些老人家提出的建议。”吴小丽介绍,部分老人住在唐楼中,没有电梯,上下楼有困难,希望特区政府协助他们改善居住环境。特区政府充分考虑其实际需要,兴建长者公寓,引入智慧养老、智能家居及无障碍设施等元素,同时满足老年人文体娱乐、健康医疗等需求,帮助长者安享晚年。
40多年过去,街坊总会不断壮大,已发展成为拥有4个澳门分区办事处、3个广东办事处服务站和5个横琴服务点、28个基层街坊会、30多个附属服务机构,并密切联系50多个大厦业主会和社区组织的“超级居委会”。
“近年来,街坊总会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自2018年起,已于中山、珠海、横琴等地开设多个服务点。”吴小丽说,随着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街坊总会的服务也会提升至更高水平,“背靠祖国,澳门发展得越来越好,我将继续做好本职工作,贡献更多自己的力量。”
“今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也是澳门大学迁入横琴办学10周年。澳门回归祖国25年来,在中央和祖国内地大力支持下,澳门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说。
成立于1981年的澳门大学前身为东亚大学,是一所国际化研究型综合公立大学。成立之初,校舍栖身于澳门氹仔的大潭山与小潭山间,长期为“舞台狭小”所苦。
一衣带水,琴澳和鸣。2009年,中央给澳门送来了一份厚重的礼物:在广东珠海横琴岛划出一片土地作为澳门大学新校区,并授权特别行政区依照澳门法律实施管辖。澳门大学得以从占地面积仅有0.05平方公里的老校园搬迁到横琴岛划出的1.0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设澳门大学现校区。
“立足澳门、共建湾区、融入国家、走向世界”,这是澳门大学的发展定位。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澳门大学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实现了由传统的教学型“社区大学”向享有国际盛誉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蜕变。“澳门大学的快速发展,正是‘一国两制’巨大优越性的生动体现。”宋永华说。
好消息又传来。“澳门大学将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新校区,预计2028年建成,目标是打造一个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校园。”宋永华介绍,澳门大学新校区将设立医学院、工学院、信息学院和设计学院等,以满足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对高科技、大健康、金融、文旅会展等方面人才的需求,“为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注入新的动能”。
今昔对比,感慨万千。如今,科技部先后批准澳门成立4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3所设在澳门大学,聚集了一批顶尖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取得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以澳门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目前已构造起一条完整的中药创新生态链,包括人才培养、新药研发、国际交流等方面,可以为中药产业化、国际化贡献澳门力量。”宋永华介绍。
“澳门大学不仅是‘一国两制’的受益者,也要作贡献者。”宋永华说,澳门大学师生不仅要服务澳门,也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澳门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正加快推进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我们为来自葡语国家、‘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学生提供奖学金,促进与相关国家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交流合作,还成立了由澳门大学中国历史文化中心、孔子学院、中葡双语教学暨培训中心等组成的‘澳门中小学生人文社科教育基地’。”宋永华表示,这些服务澳门“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建设的举措,也进一步提升了澳门大学的办学水平。
青年是澳门的希望和未来,也是建设国家的新鲜血液。“对学校来说,首先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领学生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提升自我、服务社会。澳门大学将宪法、澳门基本法、维护国家安全法等列入通识教育必修课程,还鼓励学生到内地参访交流,增进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增强国家意识、培育家国情怀。”宋永华说,希望同学们能够更积极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中发挥作用。
“在中央和祖国内地大力支持下,如今,澳门大学不仅在粤港澳大湾区,甚至在全世界都有一定影响力。”澳门大学未来该如何走?宋永华信心满满:只要充分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发挥自身所长,澳门大学一定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A星、B星所在经度、纬度、高程;数据接收次数……在澳门科技大学澳科卫星科学与应用数据中心,大屏幕上显示着“澳门科学一号”卫星的实时参数。
澳门科技大学协理副校长、澳门空间技术与应用研究院院长张可可,身兼“澳门科学一号”卫星首席科学家、科学与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澳门科学一号’卫星发射一年多来,飞行正常,目前已绕地球飞行逾8000圈,产生超过20TB的高精度科学数据。”张可可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
作为内地和澳门合作研制的首颗空间科学卫星,“澳门科学一号”卫星备受瞩目。“‘澳门科学一号’卫星是国际首颗低纬度地球磁场与空间环境探测卫星,包括A星和B星,采用‘A星+B星’联合观测模式。它在卫星工程技术方面有多个创新亮点,如配备了高稳定性光学平台,使温度等造成的光学平台形变量最小。它也是国内卫星平台和载荷磁洁净程度最高的地磁卫星,能够精确测量自然界的磁场信号。”张可可娓娓道来。
“澳门科学一号”卫星为何要研究地球磁场?
“地球磁场就像一把巨大的伞,挡在了太阳与地球中间,挡住了大部分太阳高能带电粒子,使得地球保留空气、海洋,故而地球上的生命能够存在。”张可可形象地介绍,“澳门科学一号”卫星能够精确测量地球磁场的时空变化,将为我国地磁科学研究、资源勘探、磁场导航、空间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数据支撑。比如,今年发生了多次地磁爆、太阳耀斑事件,“澳门科学一号”卫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
从2005年开始,澳门科技大学团队陆续参与了多个国家航天工程项目,如探月工程、“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等。“在各方支持下,我们还成立了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些都为‘澳门科学一号’卫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张可可介绍。
“我们为澳门打造了一张硬核高科技‘金名片’。从2018年国家航天局与澳门科技大学共同提出发射建议,到2020年底国家航天局批复卫星工程立项,再到内地和澳门合作研制的成果顺利升空运行,‘澳门科学一号’卫星正是‘一国两制’下内地和澳门科技创新合作的成功典范。”张可可自豪地说。
“澳门科学一号”卫星每天飞过澳门上空时,澳门科技大学的卫星地面站都会接收数据,数据经过处理,就变成科学家可用的二级数据。目前“澳门科学一号”卫星项目已与18个国际著名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研究协议。张可可表示,“澳门科学一号”卫星项目的成功实施,显著提升了澳门在国际航天科技领域的影响力。
面对采访,张可可心心念念的是带领团队利用卫星数据建立实时地球磁场模型,为相关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继“澳门科学一号”卫星之后,“澳门科学二号”卫星计划于2026年底或2027年初发射,4颗卫星同时运作可以组成一个高精度地球磁场立体观测系统。张可可表示,“我们可以为国家航空航天和科研事业作出澳门的新贡献”。
周一清晨,迎着灿烂的朝阳,学生们在澳门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的操场上排成整齐方阵,向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行注目礼。“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在这个特殊时刻举行升旗仪式,让人感触良多。”看着朝气蓬勃的学生们,澳门濠江中学校长尤端阳说。
创建于1932年的濠江中学,以爱国爱澳、为社会培育人才为办学宗旨,素有爱国主义传统。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当天,杜岚老校长就带领全体师生升起一面五星红旗。据濠江中学校史记载,由于当时无法订购到五星红旗,杜岚老校长买来红布、黄布,按着托人拍来的五星红旗照片,一针一线缝制了一面。“那时,澳葡当局百般刁难,杜岚老校长义正词严地说,‘我们是中国人,新中国成立了,我们升起这面五星红旗理所当然!’”尤端阳说。
回忆起25年前,澳门回归祖国当天的那一幕,尤端阳记忆犹新:“已经87岁高龄的杜岚老校长特别兴奋,她把拐杖放到一旁,走上升旗台,亲手升起了国旗。她高兴地说,‘今天,我们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升国旗了!’”
澳门回归祖国后,每逢周一,濠江中学都会举行升旗仪式,风雨无阻。每逢国庆日、澳门回归祖国纪念日、校庆日等重要节日,升旗仪式更为隆重。“‘爱国’是杜岚老校长给我们上的第一课,我接过了校长的接力棒,一定要让爱国爱澳代代相传。”尤端阳说。
“孩子们从小就学习国旗、国徽知识,学唱国歌,培养家国情怀。”尤端阳介绍,濠江中学将宪法和澳门基本法纳入学校公民教育的课程,开设“‘一国两制’与澳门”历史课,使用人教版语文、数学等教材,组建国旗护卫队,研读《四库全书》、吟诵唐诗宋词,他还坚持为学生们讲授书法课,教育学生“写好中国字,当好中国人”。
为了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学生们在黑板上画满色彩绚丽的粉笔画,抒发爱国爱澳情怀。“看到学生有一颗爱国心,树立为祖国和社会贡献力量的理想,作为老师十分欣慰。我们会将杜岚老校长的爱国精神、教育理念永远传承下去!”尤端阳说。
天气晴好的日子,站在300多米高的横琴国际金融中心楼顶远眺,港珠澳大桥气势如虹,从横琴到澳门,城市风光尽收眼底,两地天际线相连,难分彼此。
“没想到横琴会发展成今天的模样!”从蕉林绿野、农庄寥落到楼宇林立、产业兴盛,横琴的变化令澳门立法会议员、澳门工程师学会会长胡祖杰颇为自豪。早些年,他就注意到横琴发展的潜力和空间,2018年,他入驻横琴创业,参与创立了内地第一家由内地、香港、澳门建设领域专业人士联营的设计顾问机构——华众联创设计顾问(横琴)有限公司。
“澳门要实现产业多元发展,必须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横琴就是澳门的第一站。我们也要努力以自身所长服务国家所需。”胡祖杰介绍,公司通过发挥联营多方的竞争优势,为港澳建筑工程专业人士打开了一扇通向广阔市场的大门,同时也将香港、澳门的工程模式落地内地,辅助内地建筑企业向海外拓展业务。
“横琴这些年的发展大家有目共睹,证明我当年没有看错。”胡祖杰细数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横琴“澳门新街坊”项目打造趋同澳门的宜居生活环境、澳门轻轨横琴线开通、一批重点项目集中签约落户……日益完备的基础设施、不断优化的民生服务、持续释放的政策红利,让更多澳门企业、澳门青年有机会参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截至今年10月底,已有6521家澳门投资企业落户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
“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胡祖杰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希望用自己的专业服务社会,带动身边人一起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为国家富强贡献力量。12月初,他度过了56岁生日,亲历澳门回归祖国前后的岁月,胡祖杰认为“有变化也有不变”:“变的是澳门日新月异的发展,是澳门居民日益美好的工作生活,是澳门青年越来越开阔的眼界;始终没变的,是深植在我们澳门人心中的家国情怀。”
“小小一朵莲花,背靠着伟大的胸膛,浮沉顺逆分享分担;住在同一个家,牵着彼此并肩开创,互相守望朝着同一方向……”歌曲《莲成一家》唱出了澳门与祖国内地的水乳交融,也唱出了胡祖杰的心声。
路氹连贯公路旁、路环石排湾水塘北侧,一片崭新建筑综合体挺拔耸立。占地面积约7.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3万平方米,这是澳门目前最大的医疗综合体——离岛医疗综合体北京协和医院澳门医学中心(以下简称“澳门协和医院”)。综合医院大楼、辅助设施大楼、中央化验大楼等建筑,由风雨连廊相连。
轻轨石排湾线直达,风雨连廊连通医院大堂。“出了轻轨就能看病,尽量让患者就诊不受天气影响。”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澳门协和医院院长吴文铭说。医院大堂内,一些澳门居民在“转介”窗口办理手续。“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医疗资源优质,医院也很宽敞舒适。”前来看病的澳门居民林女士说。
“为解决澳门居民看病轮候时间长、专科相对少、送外就医多的问题,澳门协和医院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为澳门享受免费医疗的患者提供服务,现阶段重点解决老人、儿童及患有重大疾病的弱势群体就医问题。”吴文铭说,截至目前,澳门协和医院已提供超1200人次专科门诊服务和1600余人次的检查检验服务,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澳门医疗卫生体系的短板。
走进住院病房,阳光透进整墙落地窗洒满病床,窗外风景宜人。可移动升降床、舒适淋浴房等便利干净,空间宽敞不压抑。吴文铭介绍,澳门协和医院未来将拥有澳门最大的核医学中心、肿瘤治疗中心和移植中心,规划床位852张、手术室26间。
配备躺椅的个人抽血室、核磁共振室、电脑断层扫描室……“国际医疗中心的健康管理中心已进入全流程测试环节。”吴文铭说,体检项目集中在一个楼层,动线科学,一位客户完成体检只要两小时左右。
今年9月16日,澳门协和医院正式投入运营。“澳门协和医院是‘一国两制’下澳门特区与内地在卫生健康领域的重要合作项目,开创了合作办医的先例。依托北京协和医院的品牌、人才、管理、医疗技术和医疗资源,凭借澳门享有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在增进澳门居民健康福祉的同时,医院还将为澳门大健康产业发展贡献力量,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吴文铭说。
崔静宁出生在1999年,这一年的12月,澳门回到祖国怀抱,这一年出生的澳门孩子常被称为“回归宝宝”。转眼间,澳门回归祖国已经25周年,崔静宁也从一个呱呱坠地的小娃娃长成了大姑娘。
因为父母在广州做生意,崔静宁从小就经常往来于广州与澳门,比其他同学更了解祖国内地的发展变化。“报考大学时,我特意选择了北京的高校,希望能更深入地走进内地,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崔静宁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就读本科和硕士研究生。
“我一直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还有澳门和内地省份的交流合作。”在内地学习生活的经历,让崔静宁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澳门发展。2018年,港澳台居民居住证开始申领,崔静宁和其他澳门同学在内地的生活更加便利,“无论是乘车、住宿还是网购都更方便了,我体会到国家对我们的关怀。”
硕士研究生毕业前,崔静宁来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委会实习,更加了解关于横琴的政策规划、项目建设等。她发现,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越建越好,大湾区各城市间的互联互通也越来越紧密,“以前,我的同学、朋友一年到头不怎么去大湾区内地城市,现在他们几乎每周都会往珠海、广州跑,也早已习惯内地常见的点外卖、团购、上网淘东西、使用移动支付等。有不少人甚至已经在横琴置业、工作,享受琴澳一体化的便利。”
如今,崔静宁在中国建筑工程(澳门)有限公司工作。在她看来,所在公司的业务不只是盖房子,更是在做“民心工程”。“离岛医疗综合体北京协和医院澳门医学中心、长者公寓等,都为澳门的民生需求提供了硬件支持,我也想为澳门的‘民心工程’出份力。”崔静宁说。
说起身边的变化,崔静宁举了一个小例子,“25年来,我家一直住在澳门官也街附近。这里过去萧条冷清,如今却成了热门景点,是美食汇集、艺术元素丰富的网红打卡地。我想,这就是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一个体现,也是澳门经济繁荣、百姓生活富足的一个缩影。”
早上,家住澳门的萧启东驱车出发,通关过桥,到达位于横琴的公司,全程仅用半小时。“以前从澳门到横琴,要先搭船再转车,现在只需一脚油门。”坐在位于横琴的办公室,萧启东透过玻璃窗望向一水之隔的澳门氹仔岛,感慨地说,“只有亲身体验才知道,从澳门到横琴跨境办公如此方便,横琴如此生机勃勃。”
1991年出生的澳门青年萧启东是一家科技初创企业的创始人。2020年,他创立了甡物(珠海)科技有限公司,使用茶叶渣、中药渣等材料制作可替代木材、塑胶或传统纸制品的环保新产品,将“无用之物”转化为“宝贵材料”。2023年,萧启东将公司研发总部落户横琴,“横琴具有粤澳合作的先天优势,而澳门具有联通世界的优势,我们希望发挥两地优势,把资源整合起来,推动更多有价值的创新。”
对于琴澳一体化,萧启东感触尤深。对他来说,横琴的生活与澳门几乎无缝衔接,这里已从“陌生之地”变为“新的舒适圈”。如今的横琴,无论是交通便利性还是政策扶持力度,都为像他这样的澳门青年提供了理想的创业土壤。“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提供的惠澳政策和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帮助我们这些初创公司把时间、精力放在技术研发、市场开拓等方面,让我们充实自身。”萧启东说。今年1月,甡物(珠海)科技有限公司获得第三届横琴国际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新青莲奖”与潜力奖。
“创业关键在于走出去,不要害怕失败。”萧启东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资源互通、机遇共享为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如今,萧启东的公司在东莞建有智慧型工厂、在深圳设立销售中心、在香港开拓国际业务,奔波在粤港澳大湾区成了他的工作常态。他的团队中,除了澳门青年,还有来自香港、深圳等粤港澳大湾区多地的多元化人才。
“通过科技创新为国家和澳门发展贡献力量,这不仅是我个人的梦想,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在横琴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萧启东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新起点。他坚信,这里将吸引越来越多澳门青年,怀着梦想与热情共同书写创新与发展的新篇章。
“我第一次接触武术,是4岁那年。”澳门武术队总教练尤俊贤回忆道,那年他在公园遇见几位来自内地的老拳师,年幼的他被中华武术的一招一式深深吸引,从此与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习武之路非常艰苦,尤俊贤之所以能坚持下来,靠的是坚强的毅力,也是因为武术的魅力让他沉迷。“我从自己当运动员一路打拼、夺得世界冠军,到现在任澳门武术队总教练,带领年轻队员在国际赛场摘金夺银。这一路的经历,让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武术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俊贤说。
他注意到,如今在澳门,武术已不再是属于少数人的技艺,而是一项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活动,“从校园到社区、俱乐部,再到各类比赛,武术在澳门有着完整的推广体系,不同行业、不同年龄层的人群都能体会武术的魅力。”
“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了,不用再像我们当年那样在公园里摸索。”尤俊贤感慨,澳门回归祖国前,练习武术几乎全靠个人努力,没有完善的培训系统,也没有固定的训练场地,“在澳门特区政府大力支持下,现在的孩子每年只需很少的开销,就能在安全的场地接受高质量培训。”
回归祖国25年来,澳门特区政府与澳门武术总会一道,团结体育界力量,用众多备受瞩目的国际赛事让澳门的武术运动走到聚光灯下。如今,中华武术已成为澳门的一张“新名片”。
在国家体育总局支持下,每年暑假,澳门运动员都会到内地集训,与顶尖选手交流切磋。“集训不仅让澳门选手提高了水平,也增进了他们对祖国内地的认识。”尤俊贤说。对2025年在广东、香港、澳门三地举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尤俊贤充满期待,“全运会是我国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澳门作为承办方之一,我们倍感自豪。”
“澳门是一个中西文化交融的地方,我们可以通过武术这张‘名片’,让更多人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俊贤相信,发挥澳门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中华武术一定能在澳门继续绽放光芒,架起一座“以武会友”的桥梁。
“我是土生土长的澳门人,澳门就是我的家乡。”澳门土生葡人青年协会副主席戴显扬说。他的爷爷是葡萄牙人,父亲拥有1/2葡萄牙血统,他则拥有1/4。“看不出来吧?”戴显扬开玩笑说,“摘掉眼镜会明显一点。”果然,摘掉眼镜之后,高鼻梁、深邃眼窝让他的脸看起来更立体。
土生葡人是澳门社会中的一个独特群体,指在当地土生土长的葡萄牙裔人士及其后代。戴显扬是80后,回忆起澳门回归前夕,他坦言,作为土生葡人,对未来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迷茫,“但爸爸告诉我,别担心,往后肯定会更好。”戴显扬的父亲是一名律师,曾担任澳门立法会议员、澳门葡文学校基金会第一副主席等职务,关注土生葡人群体,为当地的文化教育、慈善事业等作出贡献。
父亲没有说错。“澳门回归以来,中央政府和特区政府都对澳门土生葡人的生活和文化给予充分支持,包括土生葡人在内的全体澳门居民生活安居乐业,事业欣欣向荣,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戴显扬说。土生葡人烹饪的“土生菜”的传承与推广,得到特区政府的重视。2020年11月,澳门“土生菜数据库”正式推出,内容包括土生菜书籍及刊物、手稿和食谱的相关信息。2021年5月,“土生葡人美食烹饪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澳门土生葡人充分支持‘一国两制’,也意识到这是让世界认识土生葡人的大好机会。”戴显扬说。
在学生时期,戴显扬就曾多次赴内地旅游,印象最深的是中学毕业旅行时去上海和浙江杭州。“上海的繁华热闹、西湖的美丽风光让我难以忘怀。回到澳门之后,我把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祖国的感情写进了作文里,拿下全班最高分。”戴显扬说。
“如果有机会,我也想多去葡萄牙及其他葡语国家看看,了解爷爷那边的家人现在过着什么生活,如果能发现一些有趣的事物,也想要带回澳门。”戴显扬说,“背靠祖国、联通世界是澳门得天独厚的显著优势,发挥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相信澳门的未来会更加多姿多彩!”
版式设计:张芳曼
《人民日报》(2024年12月19日 第 14 版)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