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塞上行丨谁说这千年古渠老了,这渠太棒了!

焦思雨    2024-11-21 14:51:44    人民日报客户端宁夏频道

“要想来年收成好,农田冬水得灌饱”。冬灌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具有储水保墒、改善土壤质地、减少病虫害、减轻风蚀等作用,是保障灌区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

近日,宁夏引黄灌区已进入冬灌用水尾声,截至11月20日早晨,各大干渠累计取黄河水7.66亿立方米/,其中湖泊湿地补水3001万立方米。那么,冬灌水源自何处呢?记者通过探访唐徕渠管理处及渠首管理处大坝水利管理所,讲述了这段流淌了千年的故事。

2000多年以来,秦渠、汉渠、汉延渠、唐徕渠、七星渠等秦汉至明清开凿的14条千年古渠系至今仍汩汩流淌,记录着宁夏水利沧海桑田的历史。尽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这些古渠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始终承担着农业灌溉的重要使命。以唐徕渠为例,它在浇灌着120万亩农田的同时,还承担着灌区内35个湖泊湿地、20万亩生态补水任务,占据全区生态补水量的75%以上。此外,各式各类的公园也依托唐徕渠打造水景观,渠畔两岸也已经成为人们一个重要的健身活动场所。

“古渠流润贯史今,塞北江南旧有名”。宁夏大地上密如网织的古渠,正讲述着沧桑巨变。

统筹:徐元锋

本期策划:焦思雨

文字、视频:焦思雨

出品:人民日报社宁夏分社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窑洞医生路生梅——北京姑娘在陕北的56年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