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评论君开讲】在村里,看见“不被看见”的他们

李拯    2024-05-08 10:13:45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这里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张集镇的小乔集村。名字很长,地方很小,变化很大。

2017年,这个处于河南、安徽、山东三省交界的小村庄,还不通水、不通路。脱贫摘帽后,不仅水和路都通了,还建起了完整的地下管网,村民家里用上了抽水马桶。以前,村里全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现在,水泥路串联起左邻右舍,以建设五星党支部为引领,人居环境大幅改善。这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生动体现。

这里是张集镇的东康医院,一家办在农村地区的医院。很难想象,在三省交界的偏远地区,办出了一家二级医院。来这个偏远的村落,县城医院的急救车需要1个小时左右。而把医院办在村民家门口,就能更快响应群众就医诉求。

这家村里的二级医院,一年门诊量大约7万多人次。村民介绍,附近安徽、山东的患者,也会来看病。东康医院创始人蔡全民说,偏远地区的群众更加缺医少药,在偏远地区办医院符合国家政策、能更好满足群众就医需求,特别是急诊、重症情况,能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

这里是张集镇的超美服装厂。创始人陈香引,曾经是江苏张家港服装厂的打工妹。当年离乡时,她割舍不下1岁多的孩子,三次下车又三次上车,对孩子留守有切身之痛。在服装厂,别人干两台缝纫机,她干四台,日积月累得到老板赏识。后来出来单干开厂,实现了命运的逆袭。

2018年,始终割舍不下乡情的她,放下老公和孩子在南方,自己只身一人返乡再创业。如今,她心愿得偿,当地政府支持她把扶贫车间扩建成服装厂,促成家乡200位乡亲在家门口就业,让200个家庭的孩子不再是留守儿童。

这里是张集镇的根生木业。创始人是一对80后夫妇。他们把当地的杨树资源,转化为木板产业,生产出来的胶合板,主要用于生产包装箱和木托盘。

这家乡村企业,一年做到3000万左右的营收,给政府缴纳100万左右的税款,给45名员工每人一年5万左右的工资。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另一个厂房也在规划中。老板娘说:“我坚持在家乡办企业,赚钱不是我唯一的目的,关键是想让跟了我十几年的乡亲们有活干有饭吃。”

这里是张集镇的徐佳福罐头厂。这家看似很“土”的乡村企业,实际上非常洋气。它的一些水果原料,从东南亚国家进口;罐头成品有80%,销往美国、欧盟等地。

一家乡村企业,两头都连接国际大市场,可见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广度和深度。这家企业还免费为村民提供黄桃树苗,并确保黄桃的收购价格始终比市场价高1毛钱。

一个村、一个镇,或许在中国版图上的身位很微小,但是这一方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具有沉甸甸的分量。他们的情怀很真、奋斗很实,即便很少被外界关注,也在倔强地绽放人生的光华。无数个村镇的向上生长,终将汇聚成乡村全面振兴的宏大画卷。

来驻村时种下的玉米种子,已经长出嫩芽,看着这些饱含力量的生命,看着村里默默奋斗的干部群众,我感受到了一种强劲的脉动。这,就是生长的力量。

我是人民日报评论员,这是我在乡村一线的现场观察。点赞关注人民日报评论、人民视频,我们下期见。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花头鹦鹉育雏画面温馨唯美
下一篇:在塞尔维亚,我坐了一趟中国高铁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