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告别“地趴粮” 新粮住“新房”

本报记者 邓剑洋    2024-12-06 09:18:30    人民日报

刚刚收获的玉米,经过脱粒、筛选等程序,由提升机运至烘干塔内,通过循环干燥、冷却后,又输送至粮食仓储库。

一大早,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补浪河乡那泥滩村的奥博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里,20多米高的粮食烘干机组马力全开。

“今年玉米大丰收,合作社的烘干塔24小时连轴转,赶紧把玉米送入‘新房’。”合作社负责人李长山告诉记者,“烘干是玉米入仓存储的重要环节,能有效降低粮食存储的损失损耗。烘干后,玉米的水分含量控制在14%,即使长期存储,也不容易发霉变质,保证仓储库内玉米的品质安全。”

科学储粮,耕好节粮减损“无形良田”。走进奥博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粮食仓储库北库,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粮仓内干燥凉爽,黄澄澄的玉米颗粒饱满,整齐铺展在四四方方的粮仓中,空气中弥漫着玉米的自然清香。

“在粮仓内,我们设置了几十个粮温检测点,并配备了智能检测仪器,能够实时查看粮仓内的粮食温度。通过通风地笼等设备,不断优化粮仓内的存储环境,延长玉米的储存时间。”李长山说。

“以前,收获来的玉米就直接堆在院子里,‘地趴’的粮食省事,但真不省心。遇到恶劣天气,容易生霉不说,粮食损耗也大。‘趴’在院子里的玉米,我们都会给苫上塑料布,但是一遇到下雨天,雨水还是会从下面渗进去。每次下雨,玉米都得受损失。”李长山算了笔账。

变化始于2018年,奥博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烘干塔、粮食仓储库投入使用后,玉米存储减损有了新手段,新粮不用再“趴”在地上,而是住上了“新房”。

李长山说:“科学储粮是减少粮食损耗、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现在,通过日常巡查,经过烘干存入粮食仓储库的玉米,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损耗。”

告别“地趴粮”,“看天卖粮”变“看价卖粮”。“过去,怕玉米存久了会坏掉,我们是有多少玉米就往外卖多少。现在粮食仓储库通风、防潮,秋收的玉米放到来年春天,品质都不会有啥大影响。”李长山说,玉米住上“放心房”,好粮卖上好价的底气更足了。

粮仓更新,新粮住上“新房”也让周边村民受益。李长山将合作社的粮食仓储库向周边村子的乡亲们免费开放,乡亲们不仅可以将自家收获的玉米存储在合作社的粮食仓储库内,还可以随时提取出售。目前,合作社粮食仓储库北库超过40%的玉米,是免费为周边村子村民们代存的。

“没有了存粮的后顾之忧,粮食损失也减少了,享受丰收的农民又多了一份增收的喜悦。”李长山说。

 

《人民日报》(2024年12月06日 第 06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一个整建制推进县的单产攻坚战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