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福建福安

专家下村科技“上新” 新农人种地更称心

2024-05-11 11:16:15    农民日报

清早,在福建宁德福安市坂中畲族乡坑下村村口10余亩崭新的“第三代”大棚里,菜农们忙着采摘、分拣、装箱……村民周水运欣喜地说:“新大棚就是好,虽然今年极端低温天气多,但是棚里的西红柿长势喜人,大果品相好,每公斤价格在10元左右。”

让种菜从看天吃饭走向标准化生产,村民口中的新大棚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个大棚看似普通,却蕴含着众多现代农业技术。第三代大棚通透性好、抗寒能力强,采用自动化设施,可实时监测和调控棚内的温度、光照、湿度等参数,利用手机App就能操作调控。”驻村第一书记林曦忍不住夸起来。

智慧种菜不仅体现在设施设备迭代升级上,还体现在引进专业背景强的新农人,让科研成果在田间地头实现转化。

在坑下村集约化育苗中心内,一排排育苗盘摆放整齐,一株株菜苗长势喜人。传统覆膜的育苗方式成本高、风险大,菜苗成活率难以保证。运用集约化育苗技术能使菜苗成活率提高15%以上,成本降低20%以上,育苗日光温室使用效率提升30%以上。

“坑下村菜苗需培育自有的品种体系,在市场上形成品牌效应。”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专业教师李丽林长期驻点坑下村,利用半年多时间设计出一套节本高效的工厂化育苗大棚方案,备受村民欢迎。

“有了这些新设施、新技术,村民种菜的热情更高了。我们新引种了水晶圣女果高端品种,采摘价每斤达到20元。”弘丰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林新光说,去年村里办了首届福安西红柿节,来观光采摘的游客越来越多了。现在大棚环境好,可以吸引市民和游客前来自助采摘,发展观光农业。

目前,坑下村共有230多户村民从事特色蔬菜种植,年产值超14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3万元,被评为省“一村一品”示范村、省无公害蔬菜基地。

如今,在坂中畲族乡,春播有良种、作业有良机、种地有良法。50多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活跃在田间地头,为当地农业发展“把脉支招”。今年年初,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落户坂中畲族乡廉岭村,通过强化校地双向联动,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以人才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新科技+新农人’的双向奔赴使畲乡农人种地更加省心省力。接下来,我们还将做好科技创新攻关和技术服务,通过专家指导、技术进步,为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添上‘科技之翼’。”福安市政府分管农业的副市长兰和鸣表示。(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蔡茂楷 见习记者 陈章群)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花卉苗木产业激活“美丽经济”
下一篇:江西永修: “神农英才”振兴乡村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