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以绿色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崇明生态岛建设比喻为一场战役,第一战线当是消解种养面源污染,并以构建绿色种养循环防线为主要战果。这是保障上海崇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起跑线,也是崇明广大三农工作者努力追求获得感、满足感的底线。因此,2021年,当农业农村部、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把崇明纳入农业绿色种养循环试点,崇明区的探索实践自然引来诸多关注,毕竟,为期5年的试点探索,事关生态岛建设,关乎上海绿色农业发展水平。
“探索了3年,崇明规模养殖场都实现了绿色种养循环,令养殖户头疼的排泄物获得了有效利用,保护了土壤、提升了地力的同时,规模种植户的节本效果明显,绿色种养循环实效图已经刻在崇明生态岛上了。”崇明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黄卫峰说。
借力试点 全面落实绿色种养循环
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虽然不只有绿色种养循环一条道,但从生态价值、农业经营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等主要指标考量,绿色种养循环无疑是最好的那条路。除了凭借绝对实力构建起绿色种养小循环,绝大多数养殖户和种植户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
记者通过崇明区农业农村委员会了解到,生态立岛的崇明为了绿色种养循环动足了脑筋,投入也不少。争取到试点之前,那些跟光明、上实等种植基地实现对接的规模养殖户初步实现了绿色种养循环,其他规模养殖户仍处于“孤掌难鸣”的无奈之中。因为,干粪可以加工成有机肥,要资源化利用污水尿液,必须依靠政府搭桥“联姻”,在全盘考虑的基础上推进养殖户、种植户联手。
2021年,农业农村部部署绿色种养循环试点工作,上海市把崇明区纳入试点后,崇明区农业农村委员会第一时间达成共识,以扶持培育粪肥还田专业化服务组织为抓手,全面开展粪肥就地资源化利用试点工作,推进以畜禽养殖场、专业化服务主体、种植户为三大主体的种养结合,实现生态岛绿色种养循环。
记者了解到,通过6个专业化服务主体、8个规模养殖场和50个规模种植户构建起了绿色种养循环,近4万亩种植基地有序有效消纳了养殖场合格的沼液。
自试点工作开展后,崇明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农业科工作人员刘洋就没有脱离过该工作。他告诉记者,经过市、区、镇三级农业管理部门的努力,过去3年,养殖户、专业化服务主体、种植户各自在崇明绿色种养循环试点工作中得益,特别是种植户,充分享受到节约化肥、人工等带来的节本效益,只要专业化服务主体有序经营,生态岛绿色种养循环就能持续。
“两只手”协同 推进两份协议落地
记者通过采访得知,3年试点探索,崇明区通过区、镇农口各级管理部门的协调推进,不仅为养殖户、专业化服务主体、种植户形成绿色种养循环搭建了桥梁,还引导了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协同推进,并探索出了绿色种养循环崇明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核心是专业化服务主体,具体运作内容尽在粪肥收集处置协议和粪肥还田协议两份协议中,专业化服务主体人手两份协议,种植主体则持有粪肥还田协议。
按照农业农村部试点要求,结合崇明区实际,定下了试点项目补贴资金的标准,即每亩还田补奖最高不超过100元,采用打包的方式补贴给专业化服务主体。也就是说,该试点项目虽然直接涉及到养殖户和种植户,享受补贴的是专业化服务主体。从两份协议的名称也可判断出,专业化服务主体负责畜禽粪污收集、无害化处理、转运、还田等服务,种植业主体以配合为主。
在这个环链中,养殖户是需求方,专业化服务主体帮助处置了粪污,没有额外成本支出就非常满意了,而种植户是绿色种养循环不可或缺的一环,那么在没有资金激励的情况下,种植户的积极性从何而来?
黄卫峰告诉记者,通过多年引导,绿色农业理念已经深植崇明区农业经营主体的心间,真正善于经营的种植户也知道沼液的好处,关键是要解决沼液科学施肥的问题。
实现沼液科学施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种植业行业不同,有水稻、蔬菜、水果等等,每个行业品类也不同。沼液首先要符合不同品类的质量要求,还要把握好施肥的时间点、施用量。如水稻的沼液施肥,除了液肥质量、施用时间点、施用浓度、施用量,特别讲究均匀施肥。
崇明通过“两只手”协同,解决了绿色种养循环中沼液科学施肥的难题。
政府各级农口管理部门自觉担负起技术服务和监督管理职能,通过液体粪肥质量检测、效果检测、施肥调查、培训等一个服务闭环,形成水稻、蔬菜、果树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技术模式3套,并汇总成《2023年崇明区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技术报告》。
“因为液体粪肥质量有保证,水稻、蔬菜、果树经营户的地力和产品品质有保障,激发了市场‘无形之手’的推力,种植户通过节本就获得了比较大的增效。一般情况下,水稻平均每亩节本增效最高可达80元,在高标准农田区,增收甚至达到了每亩300元。”刘洋说。
正如刘洋所说,沼液科学施肥的效果是比较直观可见的,种植环节能够有效节省化肥农药等投入品支出和人工工资支出,对于水稻规模种植户而言,谁都愿意加入绿色种养循环。养殖户、专业化服务主体为了夯实绿色种养循环,还自觉为种植户提供了各种节本增效的额外“红利”。
拥抱智能化 提升绿色种养循环质量
试点3年,崇明生态岛探索出相对成熟的纯液肥、“液肥+无机肥”搭配施用的还田模式共3套,直接效果是,辖区内畜禽粪便污水综合利用率超过了98%,为生态岛构建起绿色生态第一条防线。记者发现,崇明的试点探索并没有就此止步,正积极向着智能化的方向提升绿色种养循环质量。
近日,坐落于崇明区的上海北湖绿色农业示范基地正开启备耕工作。绵绵春雨下,大部分稻田被雨雾笼罩着,近处平整划一的稻田里,参差不齐的蚕豆泛着嫩绿,成为这片土地上春之活力的象征。
“蚕豆作为绿肥,是北湖基地经营优质绿色稻米的稳定种植模式,种上蚕豆后,喷洒沼液,作为第一次施肥。播种水稻后,随灌溉水施肥,节本效果很好,每亩地增收明显,风调雨顺的年份甚至超过300元呢。”得知记者的来意,上海北湖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石育萍刚见上面就说开了。
记者了解一些该基地运营的过程,最大的变化是灌溉用的沟渠不见了,每一片水稻田的水泥路交叉处多了一个泵站。
通过石育萍得知,变化源自2022年北湖基地被纳入绿色种养循环试点。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基地已完成了6435亩水稻田的建设。这片高标准农田最大的特点是每个田块配套了一个田间沼液储存池,并布设压差暗管,沼液随灌溉水入地,实现均匀施肥。
“亩均收益的显著提升,靠的是科学施肥。我们联合开发的沼液资源化利用App非常好,智能化控制沼液还田,根据水稻养分需求和沼液养分含量计算每个田块的沼液使用量,精准还田。”石育萍自豪地介绍。
一个年存栏3万头生猪的养殖场每年需要处理液体粪肥超过5万立方米,如果没有跟北湖基地形成绿色种养循环,养殖场的净化投入巨大不说,种植基地的有机肥成本也很大。实现了绿色种养循环,用智能化手段实现科学施肥,种植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智能化提升生态岛绿色种养循环是我们接下来两年试点工作的努力方向。如果绿色种养循环链中的3万多亩水稻田都能实现亩均增收300元,那么,崇明绿色农业的发展水平又将跨上新的台阶。”黄卫峰说。(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胡立刚)
(责编: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