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最初流转来的田地底子薄,小麦产量一直上不去,只在500公斤左右徘徊,品质更是一般,卖不出好价钱。”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开增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开增回忆。作为专门生产麦种的合作社,小麦品质上不去,自然成了发展上的“硬伤”。
转机发生在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实施后。合作社位于浚县绿色种养循环项目示范区内,1300亩田地都用上了有机肥,化肥用量减少20%,如今小麦亩产量稳定在600公斤以上,品质显著提高。“最近我们和知名种子企业签订了小麦种子代繁协议,小麦每亩能增收300元。”胡开增说。
据统计,浚县现有规模以上养殖场590个,规模以下养殖专业户1200个,2023年,全县畜牧业年产畜禽粪污达到160万吨。面对如此庞大的畜禽粪污量,浚县在“粪污”变“粪肥”和绿色发展增效上不断探索突破。2021年以来,浚县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每年投入1000万元,在全县公开遴选了17家畜禽粪污处理经营主体,并与600家养殖主体、9500家种植主体建立了种养结合机制。
浚县农业农村局土肥站站长张富国介绍,浚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运行机制,构建了“养殖场户+生产企业+种植农户”模式、“地力加油站”模式和“养殖场+畜禽粪污集中处置站+农户”模式。
“在种植合作社的田间地头,每个‘地力加油站’配备铲车、运粪车、翻抛机等设备,并配有2-3名专职人员,就近收集附近村庄的畜禽粪污、尾菜落叶、农作物秸秆等,通过堆沤腐熟生产粪肥并进行还田利用。”张富国说。
以开增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例,在政府引导下,合作社与附近5公里以内的35家中小养殖场户签订了《畜禽粪污委托处理协议》,负责收集所有非规模养殖场户的固态、半固态(成型)粪污,并向周围820个种植户的8500亩耕地提供每亩不少于200公斤的粪肥施用服务。在保障自身和项目区粪肥需求的前提下,合作社通过优惠提供腐熟粪肥换取附近种植户的农作物秸秆,用来沤制粪肥。不仅如此,这种模式还能够在“地力加油站”项目实施完成后没有资金补贴的情况下,继续稳定运行。
三年来,浚县累计收集处理畜禽粪污26万余吨,粪肥施用量累计15万余吨,还田粪肥面积29.85万亩,全县地力等级由2021年的2.42提高到了2.4,全县畜禽粪污利用率达到95%,化肥用量减少10%以上。项目区内,每亩地化肥减施量5公斤,每亩平均增产38.7公斤,亩均节本增收136.1元,累计新增经济效益2585万元以上。(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趁)
(责编: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