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国家林草局12月27日举行的例行发布会上获悉:2024年,我国各类草种产量超过7万吨,进口草种6.62万吨。
近年来,大规模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对优良乡土草种的需求不断增加。国家林草局高度重视草种业发展,从草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优良品种选育培育,草种扩繁生产等多个环节发力,优良草品种选育和草种生产能力稳步提升,草种自给率逐步提高。
力争到2030年饲草种子自给率达到75%
草种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国土绿化和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事关国家生态安全、食物安全和美丽中国建设。我国是草原大国,草种质资源非常丰富,牧草种类繁多,其中具有饲用价值的牧草就有6700多种。
“草种质资源从分类角度看,主要包括禾本科、豆科、菊科、莎草科等。按照用途,草种可大致分为生态用草种、饲用草种和绿化草种等三大类,其中一些草种具有兼用性。”国家林草局草原管理司司长李拥军介绍,生态修复用草种主要指用于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矿山修复、道路护坡等用途的羊草、冰草、披碱草、早熟禾、沙打旺、黄花苜蓿等草种。生态修复用草种对适应性和抗逆性要求很高,因此,将持续加大乡土草种生产力度,以满足生态修复用种需要。
饲用草种主要以用于生产饲草的燕麦、紫花苜蓿、苏丹草等草种为主。2024年,我国此类国产草种产量为5.9万吨,国产草种市场占有率达到70%。李拥军介绍,近期,国家林草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推动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提升饲草种业水平提出明确要求,力争到2030年饲草种子自给率达到75%。
“绿化草种主要以用于城市绿地建设、草坪建植等方面的羊茅、草地早熟禾、三叶草、结缕草等草种为主。目前,我国用于城乡绿化的草品种较少,草种产量较低,高档草坪建植还主要依赖进口草种。”李拥军说。
继续加大草种繁育基地建设力度
在中央资金支持和带动下,各地林草部门积极推进草种繁育基地建设。李拥军介绍,截至目前,各地已建成并达产的生态修复用草种繁育基地面积近60万亩,年产草种近2万吨。已形成青海20万亩披碱草种子、内蒙古10万亩羊草种子等大规模优良乡土草种扩繁基地。涌现了蒙草集团、三江集团等龙头企业,以及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羊草小镇等亮点项目。
“近期,国家林草局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启动草种繁育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各地布局建设一批具备现代化生产水平的草种生产基地,带动我国草种生产能力提升。”李拥军介绍,预计2025年,各地草种繁育基地达产面积将增长到80万亩以上,可用于生态修复的草种生产总量有望超过3万吨。
在加大草种繁育基地建设力度的同时,国家林草局还将积极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天然草原采集原生草种等方式,补充草原生态修复用种需求。
根据2025年“三北”工程任务量推算,包含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退化草原修复、人工种草等任务的总体草种需求量在4万吨左右。“目前,各地已达产草种扩繁面积近60万亩,将继续加大草种繁育基地建设力度,面积可达到80万亩左右,草种产量有望突破3万吨。”李拥军表示,在持续提高草种供给能力的同时,还将通过指导各地举办草种供需对接会、组织项目施工单位与草种生产企业签订草种供需协议,加大不同省区之间草种供需调度等方式,疏通草种供需渠道,保障“三北”工程草种供应。
着力解决草种“卡脖子”问题
在加大草种业科研攻关力度方面,国家林草局依托重点龙头企业,带动科研院所开展优良草品种选育、大规模扩繁和生产技术革新等研究。启动“草种优良品种选育”应急科技揭榜挂帅项目,扶持研发团队针对羊草、披碱草、野牛草等10种具有一定科研基础的草种开展科技攻关。
在提高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水平方面,国家林草局编制《全国草种质资源普查实施方案》,启动草种质资源普查,目前已在内蒙古、青海布局建设以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为主的国家林草种质资源设施保存库分库,启动国家草种质资源异地保存库建设。确定了30处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
“总体来看,虽然我国国产草种生产供给能力有所提高,但依然不能完全满足草原生态修复、草牧业发展和城乡绿化的用种需要。”李拥军表示,下一步,国家林草局将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着力解决草种“卡脖子”问题,把不断提升国产草品种培育和草种生产供给能力作为主要目标,把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鉴定评价、草品种选育、草种生产等各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发力点,有针对性地破解草种业发展难题。
在明年和“十五五”期间,国家林草局还将重点强化草种生产推广工作。李拥军表示,积极扶持草种业龙头企业发展,强化草种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开展科技创新,更好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强化政府部门在搭建合作平台、完善支持政策和草种执法监管方面的职责作用。构建“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草种业发展体系,整合各方力量,形成推进草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