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文化强国、推动文化繁荣,国家在行动、上海在行动、高校在行动……归根到底是落在每一位个体身上,尤其在各位‘强国一代’身上!”11月4日,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在鲜活生动地阐释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体会后,表达对青年学生们的深切期待。
“当前世界信息传播格局极不均衡,中文信息仅占2%,而英文信息占比高达60%。我们要如何培养自己在国际传播中的核心竞争力?”12月3日,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尹冬梅在深入浅出分析党中央关于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部署要求后的发问,让青年学子倍感肩上的责任。
一个月内,6所沪上高校的书记、校长轮流开讲,为大学生们共上一堂“大思政课”——由上海市委宣传部与6所高校共同主办的2024年度“新时代的中国”国情教育系列讲座近日收官,听课人数累计达3.6万人次。系列讲座不仅在6所高校广大师生中引起积极反响,来自上海16个区融媒体中心的采编人员等也通过云课堂“蹭课”,线上线下联动分外活跃。
贴近学生,入脑入心
面对思维活跃的青年学生,如何把国情教育讲座讲得“入脑入心”?讲座现场,大江东工作室找到了答案。
《只此青绿》《长安三万里》《黑神话·悟空》……这些年轻人喜爱的影视、游戏作品和流行的国风国潮现象,都出现在了裘新的课件PPT里。讲座中,他畅谈了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会,对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七个着力”加以解读,结合如何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创新开展网络外宣,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等,与师生们进行深入交流。
在以工科闻名的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一语双关地分析“大国道路”这一关键词——既象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代表960多万平方公里上的道路与交通,“是人民生活质量的表征”。他列举一代代同济人在“大国道路”建设中的奉献故事,以“星辰大海”四个字来勉励师生们既要放眼未来又要守正创新,坚信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尹冬梅以“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和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为题开讲,从分析国际传播新形势新挑战、阐述党中央新部署,到联系学校教学实际谈举措话落实,勉励师生们努力成为对外传播的生力军,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核心,结合城市与学校特色,运用内容丰富的课件PPT,图文并茂、深入浅出,6节由高校书记、校长们精心打造的国情教育课,堂堂都很活泼生动、令人信服。
专业交流,启迪心灵
“我们最近的生活学习里反复听到人工智能这个词语,这种关注是不是有点过度了?”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的讲座,从他微笑着接过一名本科三年级学生提出的问题开始。他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多个成功案例、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学校科研成果,深入阐述了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推动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与师生们一同探讨新质生产力与国家、上海及高校发展的紧密联系,勉励青年学子结合所学专业,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贡献青春智慧。
“AI时代,什么样的人才具有竞争力?高校将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听讲者对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讲座的期待。他用了一个很酷的关键词“超限”来回应,论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时代需要,结合自身思考与学校实践,激发同学们对未来发展和个人成长的积极思考。“我们的能力远远超越我们所想象的,但是我们许许多多人终其一生,像一个宝库,没有被开发过。”讲座最后,这一充满哲思的鼓励收获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一架大型客机需要使用200多种材料,400-600万个零部件,生产生活中处处是材料。”上海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胜将人类文明史定义为“一部材料发展演变的历史”,进而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国之重器中的新材料体系、未来新材料等话题,结合港珠澳大桥、贵州FAST射电望远镜等耳熟能详的国之重器案例和数据,告诉在场的千余名师生:“我国新材料发展正在进入信息化、智能化时代,未来新材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大家既要求真务实又要探索创新,努力为中国新材料研发与应用多作贡献,争取领跑世界!”
三位校长研究不同的专业领域,开讲国情却是一样的“有理有据”、答题解惑,讲理论、解国情、探未来,理性、专业的讲述中,流露出殷殷育才之情。
聚力创新,培根铸魂
“新时代的中国”国情教育系列讲座活动始于2018年,旨在为培育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后备人才而培根铸魂。因为有成效、受欢迎,听课对象很快就由最初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一家,扩展至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院,成为各高校深化“大思政”课程的重点抓手。
2024年是这一系列讲座首次邀请6所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高校党政主要领导走上讲台,轮值担任主讲嘉宾。台上一节大课讲得精彩生动,靠的是课前投入的用心用功。6位书记、校长利用暑假时间认真备课,提炼主题、优化内容、制作课件。一位书记说,自己组了个“参谋团队”,经常开小会讨论,给自己的学生试讲征求意见。临到讲座开始前,书记、校长们还在修改讲课PPT、推敲有关内容,足见其精益求精。
在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顾红亮看来,面向校内外师生讲课,正是上海深化“开门办思政”、校内外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开展国情教育的新探索。书记、校长上好“大思政课”,正在上海形成常态长效机制,对于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战略任务,发挥高校在构建“思政引领力”中的龙头作用,大有助益。
有意思的是,6堂讲座原本是以6所高校新闻传播学院学生为听课主体,但每堂课都吸引了校内外其他学院的师生在现场或线上听讲。上海市委宣传部还将这一系列讲座作为对16个区融媒体中心采编人员的培训内容,通过“云课堂”听讲,并积极参与互动交流。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曹钰婕听了系列讲座后说,钱旭红教授的“超限”理念让她耳目一新,“他提醒我们,AI时代的人才不仅要专精一技,更要具备多元能力,能在不同领域间自如转换,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生强宝仪、马奕听了方守恩的《大国道路与现代交通》讲座后深受启发,“交通不仅是连接各地的手段,更是国家实力与战略部署的体现,这一观点让我们印象深刻,尤其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道路’承载着更为重大的责任和使命。”
“这一系列国情讲座,让我更加明确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坚定了为国家科技进步贡献力量的决心。”复旦大学学生熊悦欣、秦雯轩说。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