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精准引导资金流向绿色转型领域

王林    2024-10-22 13:23:50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能言善道工作室

10月10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绿色及转型债券相关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结合前期项目实践积累和深入调研,研究优化绿色及转型债券相关机制,进一步满足企业绿色转型融资诉求,全方位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低碳领域,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

《中国能源报》记者梳理《通知》内容发现,优化工作机制方面,对信息披露和追踪、绿色项目遴选、资金监管等予以加强和严控;丰富转型金融产品方面,在鼓励产品创新、鼓励与ESG理念结合、拓宽发行人范围、拓展资金用途等方面均做出指导和细化。

破解绿色金融产品同质化问题

《通知》提出,鼓励企业开展绿色资产证券化等组合式创新产品。支持新能源、清洁能源、生态环保等绿色领域符合条件的项目申报发行绿色不动产信托资产支持票据、绿色资产支持票据(ABN)、绿色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等创新产品,盘活绿色资产。

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体系日趋完善,初步形成以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为主导,涵盖绿色股权融资、绿色融资租赁、绿色信托、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多层次多元化的绿色金融市场,提供了全方位金融支持。

不过,总体来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依然面临产品同质化的挑战。一方面,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产品单一,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为主,体系相对成熟、规模居世界前列,但绿色保险、绿色证券和其他创新型绿色金融产品供给却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不能满足市场投资的需要。

另一方面,绿色金融产品覆盖领域与受众主体较为单一,市场对于绿色消费端的支持不够充分。现有绿色金融产品对象多为公司业务,面向社会大众和普通居民的零售类绿色金融产品有待加强。

安永大中华区ESG可持续发展主管合伙人李菁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针对上述情况,金融机构应该从4个方面发力,一是依据绿色产业发展的投融资需求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二是推动绿色金融细分领域产品创新,三是探索“绿色+普惠”产品创新,四是服务转型金融领域。

“绿色金融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我们要以《通知》发布为契机,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多样化的绿色金融产品,满足绿色产业的多元化融资需求,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李菁强调。

加速推动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衔接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张蓓表示,随着国际社会对可持续金融概念的认知逐渐深入,在稳步发展绿色产业的同时,如何有序有效公正地推动支持难减排行业和经济活动低碳转型,成为当前更为艰巨迫切的任务。

《通知》在转型金融领域做出指示,拓宽转型债券发行人范围。支持有转型需求的企业发行转型债券,不限于钢铁、有色、石化等传统八大行业,拓展转型债券发行人主体范围,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拓展转型债券募集资金用途。鼓励企业按有关部委或相关主管部门制定的转型目录等标准,发行转型债券用于企业低碳转型,支持募集资金用于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相适应、具有减污降碳和能效提升作用的项目及其他相关经济活动。

对此,《中国能源报》记者从中国有色矿业集团了解到,虽然其尚未在转型债券、可持续债券发行方面有所动作,但《通知》的发布,无疑将给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带来积极影响。

转型金融作为绿色金融的延伸及补充,主要针对那些尚未达到环保标准的高碳排放行业和企业,支持后者向更加环保的经营模式过渡。根据李菁向《中国能源报》记者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国绿色信贷约占到全部信贷的10%,剩下90%的非绿活动大部分都需要转型。这表明,转型所需要的融资可能会大于纯绿项目产生的融资需求。

“转型金融不仅关注于促使现有高碳排放行业向绿色制造业和新兴产业转型,以实现减排目标,而且能有效弥补绿色金融政策的局限性,尤其是在绿色信贷政策中存在的排他性问题。”李菁坦言,“未来,我国转型金融市场将更加活跃,转型产品规模也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因此,应尽快设置结构化转型金融标准,加强转型产品的标准化信息披露,对接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与国际合作,加快推进转型金融市场的规范化、产品的多样化。”

防范“漂绿”“洗绿”行为

“绿色信息披露不透明”也是绿色金融发展亟需正视的问题之一。《通知》提到,完善绿债发行后跟踪监测。加强存续期管理,鼓励评估认证机构对存续期绿色债务融资工具进行跟踪评估。交易商协会将对绿债发行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对于发现的违规行为,将及时督导纠正,并采取相应自律处理。

受访专家一致认为,绿色债券发行后的持续跟踪监测十分重要,这种监测机制能够有效提升企业进行“漂绿”行为成本,缩小绿色债券与一般债券的效益鸿沟,削弱企业“漂绿”动机。

此外,持续的监测能够增强市场的透明度,减少企业与投资者、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企业逆向选择的风险,遏制“漂绿”行为。以此促进绿色经济的健康发展,确保投资者的资金被真正用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项目,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推动整个社会向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当然防范“漂绿”“洗绿”无法一蹴而就,需要监管机构、金融机构、企业等多方合力,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包括严格执行惩处机制和责任追究体系、增强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等。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金融科技工具。

李菁指出,金融科技通过提升投融资各环节的金融服务能力,降低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提升风险防范能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利用,可以简化交易环节、增加金融产品供给、丰富金融监管模式,提高效率和安全性。此外,金融科技还能通过精确收集环境效益数据,提升绿色资产的识别效率,实时监控资金流向,及时发现绿色金融市场中潜在的风险点,确保资金被有效引导至绿色项目。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尺素金声 | 补贴申请超127万份,汽车以旧换新加速释放千亿级消费——从十个新数据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底座⑦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