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面对职业倦怠,如何寻求最优解?丨睡前聊一会儿

徐之    2024-09-25 16:42:04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早晨醒来不愿起床,到公司后更提不起精神;周五过了12点,心就飞出了工位,周日的晚上止不住地忧愁……这样的心态,许多人一定不陌生。最近,互联网上流行的一个词汇,或许能够为我们提供参考——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什么?用专业的话来说,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伴随长期压力体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用网友们的话来说,就是“无论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常常觉得“没意思”“心累”。疲惫的概念我们并不陌生,不同的是,如今,我们更加科学地看待这个问题。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职业倦怠”作为职业健康综合征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人们更多关注这个问题在职场上的表现,认识、承认、应对所处的这一困境。

想要解决问题,首先要知道问题症结所在。有专家表示,从组织层面看,职业倦怠主要源于工作要求与工作资源之间的不平衡。这与个体的感受相符。去年12月,有机构对1000名职场人士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93.8%的受访者对工作有倦怠感。不仅仅是工作强度带来的身体疲惫,患上“职业倦怠”的个体,在社会压力或自我要求等因素影响下,往往还容易陷入内耗。反复挣扎中,工作的意义被消解,生活的节奏出现了紊乱。

此前,我们曾聊过年轻人“累点低”背后的内心呼唤。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体与精神正在更频繁、碎片化地被唤醒,疲劳也会相伴相生。有网友整理了古今中外知名作家的相同境遇。譬如,列夫·托尔斯泰前一天下定决心“应当爱、应当劳动”,第二天就改口“很累,不想爱,也不想劳动了”;老舍描述自己对工作的态度:“一天到晚在那儿做事,全是我不爱做的。我不能不去做,因为眼前有个饭碗”;等等。由此而言,当陷入倦怠、工作效率降低、情绪低迷,不必苛责自己,去承认它、正视它,比回避问题更重要。

面对职业倦怠,许多年轻人开始探索种种解法,“精神离职”就是其中一例。所谓精神离职,顾名思义,即身体还在老老实实上班,但是让精神放松下来。乍一看,这样的态度有摸鱼之嫌,实则不然。为了践行“下班积极分子”,提高效率成为必然选择。将工作在工作时间之内完成,才能拥有不被打扰的休息时间。由此而言,精神离职不是一走了之的摆烂,而是通过主动的心理调适、时间安排、精力分配等,来减少工作所带来的影响,实现社会期待、个人要求和自身感受的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克服职业倦怠,不仅需要个人的自我调节,还要求企业更多考量,对员工有更多关怀。比如,一些企业探索建立员工帮助计划,通过提供心理咨询、职业生涯规划等服务,帮助职工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毕竟,只有每个细胞都充满生机、活力充沛,机体才能持续健康成长。

遭遇失落和倦怠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一颗坦然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心灵。有时候,勇气就是答案;有时候,改变只差一个开始。如果在日复一日中丢失了工作的激情,不妨放慢脚步,梳理自己,规划未来,有时候,寻回初心只需一个回眸。重新找回动力源泉,不仅是为工作寻找新的意义,也是在赋予自己快乐的能力。

这正是:

笑一个吧,

功成名就不是唯一,

追求自洽,

其中自有意义。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大运河畔是我家丨“甏肉干饭”吃过吗?运河美食历久弥新
下一篇:尺素金声丨连续四届勇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金牌榜第一,“技能中国”有实力有魅力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