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煤炭企业持续向“绿”向“新”转型

杨沐岩    2024-09-18 17:35:12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能言善道工作室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近日发布《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介绍中国推动形成能源绿色消费新模式、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推进能源治理现代化取得的积极成效。其中,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推动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协同发展、煤电机组节能降耗等多项内容涉及煤炭行业。

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去年,煤炭和新能源呈现“双增长”趋势,预计未来一段时期,煤炭仍将作为我国主体能源。转型要求下,煤炭行业同时承担能源保供责任和降碳压力。建设现代化煤炭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煤炭绿色低碳转型任重道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煤炭企业在做好主责主业的同时,开展绿色能源开发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寻求绿色新增长点。

煤炭和新能源“双增长”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资源环境约束尚未根本解决。白皮书提到,中国的能源转型,注重加快转变能源发展方式、转换能源发展动力,推动主体能源从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更替,这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迫切需要。

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以来,煤炭行业开启“去产能”进程,实现“供过于求”向“供求平衡”的转变。近年来,煤炭产业注重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从单一的“去产能”转向结构优化,实现优质产能有序释放、落后产能不断淘汰。2016年以来,全国千万吨级煤矿增加40多处,尽管全国煤矿总数减少约3500处,但原煤产量却逐年上升。

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2023年全国原煤产量达到47.1亿吨,同比增长3.4%;全国煤炭进口量4.74亿吨,同比增长61.8%。两项数据皆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2023年全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占新增发电装机总容量的比重达78.8%,新能源成为新增装机的主体。

煤炭和新能源呈现“双增长”趋势,煤炭作为主体能源的地位未被撼动。“十四五”以来,原煤占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比重始终保持在65%以上,2023年火电占总发电量比重为66.3%。

推进绿色能源开发

近十年来,我国累计淘汰煤电落后产能超过1亿千瓦,煤电平均供电煤耗降至303克标准煤/千瓦时,先进机组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水平与天然气发电机组限值相当。

白皮书提出,推动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协同发展。推动传统能源产业向综合能源系统转型,在资源富集地稳步实施风光水(储)一体化、风光火(储)一体化建设。在煤矿工业场地、采煤沉陷区、电厂闲置空地、油气矿区等区域建设新能源发电项目。

7月,中国神华、中煤能源分别新成立新能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技术服务。煤炭开采企业拥有大量土地可以进行风、光资源开发,特别是不适宜居住或开展农业生产的沉陷区和排土场。

近几年,很多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积水区采用水下养鱼、水上发电的“渔光互补”模式,把采煤沉陷区的“生态包袱”转变成为“绿色能源”。其中,淮河能源控股集团“水面光伏+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一体化示范项目去年底全容量并网,目前共上网电量1.69亿千瓦时,减少碳排放量约9万吨。

国能北电胜利能源利用露天矿的三座闲置排土场建设光伏电站,占地面积7500亩,整体装机规模200兆瓦。国家能源集团战略规划部项目处处长王忠会表示,今后五年,国家能源集团将新增330平方公里采煤沉陷区和排土场,至少可以布置1600万千瓦光伏项目,把矿区的荒地和光伏结合到一起,实现煤矿清洁低碳转型。

探索清洁高效利用

“我们结合准格尔矿区煤炭‘高铝、富镓、富锂’资源禀赋优势,实现了铝、镓、锂等战略资源的高效提取,推动煤炭由单一的燃料向原料、燃料并重转变。”国家能源集团准能集团循环经济产业孵化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铝、镓、锂是输配电、高端电子和储能等产业不可或缺的原料。相较原煤,战略资源高效提取可让经济效益提高18倍。

白皮书强调,加强能源科技协同创新。围绕核电、油气等国家重大专项,先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储能和智能电网、氢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重点研发计划,制定实施能源科技创新规划,强化科技创新顶层设计。

当前,越来越多的煤炭企业在做好开采主责主业的同时,也聚焦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探索传统企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近年来,100万吨级煤炭直接液化示范取得成功,400万吨级煤炭间接液化顺利投入运营,全国煤制油、煤制气、煤(甲醇)制烯烃、煤制乙二醇产能大幅增长,碳化硅、硅烷、石墨烯等高端精细煤基新材料取得重大进展。现代煤化工和煤基新材料成为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方式。

近期,山东能源集团荣信化工年产80万吨烯烃项目开工。该项目采用的节能装备,吨烯烃甲醇消耗约2.65 吨,原料成本降低约10%,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通过减少蒸汽用量、降低循环水用量、降低污水处理量等手段,多举措确保项目低碳绿色规划建设。此外还在供电方面接入部分绿电,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比例。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透过家书看家风传承·赤子心 | “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下一篇:大江东︱上海这一日:众志成城,迎击“最强台风”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