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没干什么却总疲惫”,读懂“累点低”背后的内心呼唤 | 睡前聊一会儿

杨翘楚    2024-09-14 11:42:34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没干什么却总疲惫”“睡得不少还没精神”……最近,“累点低”成为年轻人的流行语。营养好了,年轻人难道身体却变弱了吗?

首先要明确,中国人的身体在越来越好。2020年进行的《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全民体质合格比例为90.4%,较2014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其中,运动对体质的提升作用、城乡居民体质水平间的差异,都有实质性改善。从机能角度看,“累点低”的年轻人并没有比父辈更“脆皮”。

那么,父母那辈也经常会觉得“身体被掏空”吗?笔者的60后长辈回忆道,他们年轻时吃的远不如今天好,周末单休假期少,娱乐方式也单一,生活的担子并不比今天轻。当然,那个年代人与人的差异没那么大,生活方式也比较简单。说到工作,虽然偶尔也会加班,但离开办公室后再联系,只能登门“看缘分”。工作之外忙一忙柴米油盐,基本上就到了休息时间。从这个角度看,那时候的物质不如今天丰富,但生活节奏慢、精神世界简单,相对而言身累多一点,心累少一点。

“累点低”的背后,有着技术发展,特别是通信技术普及的因素。移动通信模糊了上下班间的界限,社交媒体展现了太多可能性的碎片。信息过载带来的“碎片化生存”、24时在线的专注缺失,损耗了不少心理“带宽”。当“高龄网虫”成为热议现象,想要断网求一方清净成为奢侈。

此外,交通基建、数字技术和更灵活的工作方式让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年轻人进化掉睡眠”当然是笑谈,但工作日里的日行千里、休息天中的昼夜颠倒,也让细嚼慢咽、自然醒来变成了需要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当热辣滚烫取代从前慢,身体与精神正在更频繁、碎片化地被唤醒,疲劳也会相伴相生。

技术与时代的变迁,不以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快节奏洪流中的“累人”常能找到“没福硬享”的解决之道。今天,年轻人出游会带着小马扎,上班路远就拼个车,为了吃点好的加价代购也没关系。生活的节奏响鼓重锤,就努力摸索一条实惠、合用的张弛之道。这既是年轻人享受发展成果的合理权利,更是为发展持续拼搏的强劲动力。“累点低”和“没福硬享”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都是用戏谑调侃的语言,勾勒着年轻人关注本体感受、追求幸福生活的自觉行动。

担心太累,低热量食谱、高效休息法成为网络收藏的热门;即便很累,城市夜校、健身徒步等成长性活动依然人头攒动;不怕受累,在航天、国防和祖国需要的地方,一批又一批年轻人甘之如饴地奉献着青春、贡献着力量。有人一语道破,“累点低”不过是年轻人的语言“保护色”,正视生活的压力,不惧险远、躬身入局,才是真正的青春底色。

这正是:

生活百炼千锤,身累心志不颓。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尺素金声 | 观察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这“321”很关键
下一篇:遵从社会时钟与寻找人生旷野,是两难问题么?丨睡前聊一会儿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