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北京通州:恢复一泓碧水,赓续历史文脉

记者 罗燕    2024-09-14 11:41:59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

“我从小在运河边玩耍长大,现如今是满头的白发,皱纹爬满脸颊……大运河,母亲河,哺育我们成长。”这首北京琴书《大运河边是我家》,时常在北京市通州区的大运河上响起。

创作人金克强是北京琴书和京东大鼓的传承人,常在运河游船上表演传统曲艺节目。

对于很多在通州长大的人来说,大运河不仅是“母亲河”,更是通州历史与文化的见证者。“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作为千年运河北首,通州是仓储漕运重地,也是南北商品集散地。

清澈的河水、绿意盎然的河岸、悠久的文化底蕴……如今,随着通州区的发展,运河的好水好风光已与现代城市生活融为一体,古老的运河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持续治理,让运河水清岸绿景美

摸鱼捉虾、打水仗、扎猛子……这是金克强对运河的童年记忆。

但他也记得,大雨的夜晚,运河决堤,河水泛滥,把庄稼淹没,乡亲们一年的收成没了。

京杭大运河从通州到天津段,被称为北运河。北运河地处“九河末梢”,承担着北京中心城区约90%排洪任务。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增长,北运河的水质逐渐降低。

“那段时间,北运河周边的生活污水、工业污水都往河里排,运河水浑浊了,还有些发臭。”金克强说。

2013年,北京开始实施“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但北运河的治理难度相当大,在当时北京市有关部门公布的84条黑臭水体名单中,有53条在通州境内。

治理过程中,北运河沿线排污口逐步截污并纳入市政管线,消减了入河污染源。同时,北运河管理处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采用了建设生态护岸、开展生态调度、科学管控植物等一系列生态化运维举措,改善了北运河水域生态。

“通过实施河道综合整治、水系连通循环、截污治污、湿地建设等工程措施,通州区城乡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防洪防涝体系日臻完善。”北京市通州区水务局副局长刘振锋说。

通州分期完成了镜河、通惠河、凉水河等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据刘振锋介绍,“十四五”期间,通州还要加快实施萧太后河、玉带河等骨干河道景观提升及生态修复工程,改善滨河人居环境。

近年来,通州大力推进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成碧水、河东及张家湾再生水厂等166座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能力约57.41万吨/日,污水处理率由2015年的67.2%提升至2022年的94.5%。

通州的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北运河通州城市段、运潮减河、温榆河(通州段)、凉水河(通州段)先后上榜“北京市优美河湖”。

2019年10月,北运河从北关闸至甘棠闸段11.4公里河道通航。2022年6月,京杭大运河京冀段62公里全线通航。

运河治理的脚步没有停下。目前,第四个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仍在实施。如今的北运河水质全年平均达到地表Ⅳ类水标准,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

沿岸的绿化工程也是运河生态治理的一部分。通州在运河沿线种植了大量花草树木,形成连续的绿色长廊,也是一道绿色屏障。

现在的通州大运河,沿岸绿意盎然,河中鱼儿游动、水鸟飞翔,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古河新韵,运河两岸成休闲健身好去处

河水清澈,两岸绿树成荫,运河沿河公园和生态廊道的建设让运河两岸成为市民休闲健身好去处。

“天气好的时候,我会到运河边骑车,非常舒服。”到大运河边休闲健身,已经成为附近居民王婕倍感惬意的日常习惯。

近年来,通州将大运河打造成集休闲、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围绕大运河森林公园、运河公园、西海子公园、燃灯塔景点和周边古建筑群,创建了北京中轴线以东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现在大运河越来越热闹了,来这里玩的,除了在沿岸及周边小区生活的居民,还有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8月18日,在北京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王婕向记者指出一条骑行路线,还推荐了一条水上旅游路线。

大运河森林公园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北运河两侧,河道全长8.6公里,占地面积10700亩,其中包含水面面积2500亩。河道沿岸建有5个功能各异的码头,作为水上游览的停靠地,便于游人上岸观赏。公园内分布六大景区,包括潞河桃柳景区、月岛闻莺景区、丛林活力景区、银枫秋实景区等。

在这里,游客可以漫步于林间小道,感受鸟语花香;也可以泛舟河上,欣赏河水碧波荡漾;还可以参加各种户外活动,强身健体。

今年“五一”假期,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共迎来游客20余万人次,其中漕运码头等地成为网红景点,水上游船项目备受追捧。

通州区在运河沿线建设了多处旅游服务设施,包括游客中心、休息区、餐饮点等,为游客提供便捷的服务。许多居民通过开办餐饮店、民宿和手工艺品店,实现增收,分享了运河旅游带来的红利。

“我每天在河边散步,听着鸟叫,看着游船,心里乐开花。”金克强唱道。

赓续文脉,千年运河绽放时代华彩

昔日运河上千帆竞发、舟楫如织,如今沿岸百姓枕河而居,千年运河延绵流淌,联通古今。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总书记强调,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要高度重视绿化、美化,增强吸引力。通州有不少历史文化遗产,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近年来,通州区在保护和开发大运河的同时,注重对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大运河沿线的古镇和历史遗迹得到保护和修缮,成了游客了解大运河文化的场所。

比如,“大运河第一码头”张家湾镇,因漕运而兴盛,也随着漕运停止而衰落。2023年,张家湾城墙遗址及通运桥文物保护与修缮工程完工,周边环境整治提升也完成了,目前已经对公众开放。

通州区每年都会举办一系列以大运河为主题的文化节庆活动。在活动期间,运河沿线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表演、传统手工艺展示和民俗体验活动,让市民在参与中感受大运河的文化魅力。

“运河有戏”是通州区推出的区域性文化演艺品牌,去年推出了首届大运河音乐节等“叫好又叫座”的演出文化活动。今年5月至10月,“运河有戏”计划安排近1300场演出,其中重点剧目演出265场,公益演出千余场。

2023年12月27日,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开放,成为首都的文化新地标之一。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坐落在通州大运河河畔,外形像一艘“运河之舟”,主楼屋顶形似巨帆,高高扬起。

在博物馆内,基本展览为“京华通惠 运河永济—北京与大运河历史文化陈列”,位于展陈大楼二层。

展览以时间为轴,分为8个部分,从史前至当代,通过1000多件文物、艺术品勾勒出大运河发展演变史,反映大运河与北京的密切关系,展现运河沿线人文历史内涵。

大运河是流淌千年的文脉,生生不息,传承不止。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内展示了一系列关于大运河的学术著作和文化读物出版,如《六千里运河,二十一座城》《京杭大运河光影实录》《大运河画传》等。这些书籍不仅记录了大运河的历史与文化,还介绍了运河沿线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

8月16日,北京城市副中心运河之舟讲习所正式启航,并举行首场宣讲活动。

运河之舟讲习所联合文化名人、专家学者,开展“诵一首古诗”“听一场宣讲”“讲一个故事”等活动,向市民和游客讲述通州古城、路县故城、张家湾古镇、漷县古镇、永乐店古城的历史人文故事,守护并传播运河文化。

千年运河已经成为通州一张“文化名片”,以其独特的魅力让北京城市副中心熠熠生辉。

“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新城的面貌日月新。运河文化源远流长,传承了一代代文化人……”京东大鼓《通州味》在大运河上传唱,与运河往昔的船工号子遥相呼应。

水清岸绿、文脉绵长,流淌千年的古老运河,正以崭新的姿态在新时代绽放光芒,为百姓美好生活赋能添彩。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尺素金声 | 观察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这“321”很关键
下一篇:遵从社会时钟与寻找人生旷野,是两难问题么?丨睡前聊一会儿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