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开学季,考验学生家长们的“大工程”——包书皮再次引发关注。不少家长在网上吐槽,有些学校不仅要求给课本包书皮,作业本、练习册都要包上书皮,少则十几本,多则几十本。书皮一站式买不齐、包书皮工作量大且繁复,让不少家长深感成了重重的“包袱”。
包书皮,曾是笔者学生时代里最温馨的记忆之一。小时候比较淘气,且那时候书本的质量也不如今天,日常学习,加之经常涂涂画画和偶尔乱丢乱扔,每学期都会有几本课本的封面“不翼而飞”。父母为了让书本更经折腾一些,便开始包书皮。
废报纸、旧挂历、牛皮纸,一家三口有条不紊裁剪折叠,再将包好的书放在写字台的玻璃下压上一晚,郑重用钢笔在封面写上“语文”“数学”等学科名,再在扉页写好班级和名字……整个包书皮的过程都充满仪式感,捧着包好书皮的课本,也油然而生一股神圣感,连翻书也变得小心翼翼。多年之后回看,那时包书皮既是出于现实需要的节俭之风,也是一幕其乐融融的家庭教育场景。
如今到了自己养娃的年龄,周围的家长朋友却对包书皮一肚子苦水。白天上班,晚上还得挑灯夜战包书皮,包得不好还会连娃一起被学校点名批评;这学期作业本换规格了,上学期买的一大堆书皮都白费了;或是“建议”,或是“标准”,要是遇到了连页角都要贴上透明胶带的“卷王”家长,更是压力山大……包书皮本意是为了避免书本在翻阅过程中磨损、脏污等,而且让孩子参与包书皮过程,不仅锻炼动手能力,也能加深他们对书本的爱惜。而现在的实际情况下,家长、老人齐上阵攻克书皮难题,或者干脆花钱找商家代劳,包书皮已然偏离了初衷。
花钱、出力的同时,如此包书皮也往往难以循环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其实,早在2019年,教育部、生态环境部等四部门就联合发文,要求各地努力实现“无塑开学季”,学校不得强制学生使用塑料书皮,尤其不能使用有问题的塑料书皮。环保理念必须从小抓起,不能为了一味追求书本漂亮、规整,而跳出育人坐标,脱离育人初心。
不止是包书皮,从家长们手机里十几个“老师家长联系群”,到各类课外作业必须做PPT、视频,再到各类绘画、手工作业越来越复杂,在一些地方,家校互动变成了越俎代庖,本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反而在完成这些作业的过程中让其丧失了主观能动性。
有作家说:“家庭教育不是管理,是示范和引导”。学校和家庭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能成长得更好,但有时却因为一味追求结果而变了形。在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的今天,如何行之有效把好的出发点真正落实好,把各方的力量合力拧成一股绳并运用得当,考验着教育决策者的思考成熟度,更折射出教育事业发展的水平与能力。
不妨少一点整齐划一的要求,多一些五花八门的创意。在动手和思考中给孩子留以空间,鼓励他们坦然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尝试对周围的事物进行独立思考与判断。手工作业做成什么样就什么样,呈现孩子们真实的能力水平,未尝不能换取认可和鼓励;书皮包成什么样也就什么样,哪怕破损可能也是对孩子的“反向教育”。浇树浇根,育人育心,教育的过程比结果往往更为重要。这或许不失为生动的开学“第一课”。
这正是:
书皮不必尽相同,作业也莫锁牢笼。
家校互动归本真,育人育心乐融融。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