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至7日,2024 Inclusion·外滩大会在上海黄浦世博园区举行。大会延续“科技·创造可持续未来”主题,致力于构建一个促进国际交流、科技与人文融合的对话平台。
汇聚重磅嘉宾的主论坛,36场见解论坛,10余位享有盛誉的中外院士,500多名行业领军人物……2024外滩大会深度探讨科技趋势与产业融合,就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建言献策。
围绕金融科技热点,与会人士展开热议,贡献了许多独到深刻的见解。
如何认识人工智能带来的全球主义?
提出并回答这一问题的,是凯文·凯利——著名未来学家、《连线》杂志创始主编、《5000天后的世界》作者。通过视频连线方式,他在2024外滩大会主论坛上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全球主义、创新加速和AI(人工智能)驱动生成,是人工智能影响世界经济和文化的三大趋势。
相对来说,对创新加速和AI驱动生成的趋势比较好理解。新技术正在推动和加速创新,如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等。人们越多采用这些技术,创新加速的进程就越快。而AI驱动生成也将成为科技文化趋势,用AI技术来生成一切。未来人们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将是生成新的任务。
凯文·凯利表达的全球主义这一趋势,特别值得关注。他以为,全球主义正在迅速推进,因为我们正在共同构建一个基于技术的“超级有机体”。他说,“简而言之,人们正将全球的手机、笔记本电脑和所有的数据服务器连接成一个巨大的计算系统。每一台设备就像这个庞大计算机的一个神经元。这台超级计算机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规模上高速运行,几乎可以被看作唯一的巨型计算机。”
他强调,尽管人们有不同的机型选择——苹果或Windows,iOS 或 Android,身处不同的国家,但本质上这一切仍然是一台机器,这台机器是所有技术运行的新平台。世界上的所有数字技术包括人工智能,都运行在这个新平台上。他说,“根据网络效应,我们知道个体的成功——你自己努力的成功——实际上取决于这个平台的成功。”这台全球性机器带来的是一个经济、文化的共同体,是一种正在崛起的文化,一种汇聚了当今世界所有事物的文化,“现在人们最基本的需求是住所、衣食和Wi-Fi。因此,这就是新的全球文化。”
凯文·凯利强调,我们正处于在同一台全球性机器上运行的道路上。这是所有技术运行的新平台。当然,可能会有不同的版本和不同的接口,可能因国家而异,但背后始终是一台大型机器。他认为,“如果你想在全球范围内取得成功,你必须在这个平台上运行。”
AI+很流行,但AI+该加什么?
AI兴起,AI+很流行,但是,AI+到底应该加什么?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对此作了深入的分析。
“大家今天谈到AI+的时候,往往会简单地加一个行业进去。我觉得,这把人工智能庸俗化了。”王坚感叹。
AI+到底是什么?王坚以GPT的诞生为例,认为需要对AI+有一次新的思考。他指出,AI+不是AI和产业的简单结合,而是数据、模型和算力的组合,云计算就是AI时代的基础设施。在AI+逻辑下,ChatGPT不是一个应用,而是一个应用平台,如同上世纪的offce一样。他说,“但是,把ChatGPT再拆一拆,变成一个基础模型的话,事实上Chat就是一个应用。所以,ChatGPT就是GPT+Chat,但Chat不是一个简单的应用场景。”
王坚认为,当你做不出一样比ChatGPT好的东西的时候,至少有两个原因在约束你,第一,你的技术有没有做好?第二,你对这个问题理解的深度,能不能真正找到问题所在?
王坚说,微软在跟Open AI合作过程中,不只是做了Chat,其实还讨论了GPT可以用到的更多场景,但最后只有Chat变成了产品,因为它是最具有革命性的。这个过程中,机制创新非常重要,因为用传统的方法,是投不出Open AI这样的公司的。
当我们讲AI+时,“+”不是加什么东西,更重要的是“+”一个机制创新。这个创新就是数据、模型和算力的组合。当数据、模型、算力的规模都有了巨大的变化,这时就一定要引入新的东西,那就是AI的基础设施。 王坚说,“什么技术会对人类产生最长远的影响?就是当它变成了基础设施。”
王坚在演讲中总结道:“当你看AI、AI+、AI基础设施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不但技术在革命,机制也在革命,基础设施也在革命。没有比这三项革命在同一时间发生更令人激动的了。我想这些革命正在创造未来。”
要不要都做大模型?“不拥抱即出局”吗?
人工智能大时代涌来,面对AI,面对ChatGPT和SORA,一种“不拥抱即出局”的焦虑正在传导,企业该怎么办?
“AI时代是一个很好的时代,值得并需要行业所有人投入进来,一起去做擅长的事情。”钉钉总裁叶军在外滩大会上说,“但是,有1%的公司去做大模型就可以了,剩下99%的公司应该一起去做好应用创新、人机融合。”
叶军谈到,从事计算机行业的人都喜欢“18个月摩尔定律”,而最近这18个月,行业内发生了很多变化,其中就包括对大模型的热情出现降温。他认为,大模型有所降温、降速,对于行业长期发展反而是件好事,“任何一个行业,如果企业疯狂做营销、做推广,是很危险的。只有当企业回到正常状态去做研发,才能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经历过挫折后能够继续往前走,这家企业才会真正具备创新力、竞争力。”
18个月前,叶军曾告诉团队:钉钉不要去碰大模型,而是要用好大模型。“我们的技术人员在做业务过程中,喜欢‘拿个榔头到处去找钉子’,看看哪个钉子合适就敲一下,也许那个钉子不合适,但你也得敲一下。我相信接下来的18个月,是应用驱动人工智能创新的一个新阶段,是‘钉子找榔头’的阶段。”
“人工智能发展已进入落地阶段,以意图为中心的AI与人协作方式正在建立,而企业数字化转型,必须是技术、管理、组织三位一体齐头并进。”上海交通大学中银科技金融学院执行院长、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少轩说。
刘少轩分析,转型不应局限于技术的应用,还涉及企业文化、管理办法、组织结构的革新。换句话说,企业成功转型的症结,往往不在技术上的挑战,而是管理层和员工的行为。他还认为,企业转型周期一般为1至2年,经历形成共识、影响显现、拓展、持续改进等环节,这就需要企业在爬坡期及时补短板、拉长板。
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说,虽然GPT已经如火如荼,大家都等着GPT5出来,说不定哪天还有GPT6,但实际上我们应该从做学问的角度回过头来再想想,今天我们对智能的理解还是非常有限的,所谓的深度学习其实对很多东西还不能解释。他说,去年在香港科技大学聚集了一批海内外计算机科学家,大家一起讨论涌现智能背后的数学原理到底是什么,“今天,人工智能还处在一个相对来讲比较早期的发展阶段,但是行业上已经有很多的应用,的确也值得下定决心做应用了。我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