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三江源,天蓝云白,水草丰美,生机勃发。
三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总面积39.5万平方公里,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54%。该区域是亚洲乃至世界孕育大江大河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
三江源具有极其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是我国重要的淡水供给地,每年为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周边国家提供600多亿立方米的优质淡水,是数亿人的生命之源,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三江源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重要启动区,是国家生态安全重要屏障,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地。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华水塔”保护工作。2000年8月,建立三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1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1年10月,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20年间,“中华水塔”保护实现了三个跨越,迈上了三个台阶,范围不断优化,措施不断完善,力度不断加大,实现了从单纯保护生态转向全面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阶段。
大范围大力度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日益彰显
8月,地处三江源核心区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迎来了成立70周年的重要时刻,坚定不移做好“中华水塔”守护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已深入到当地干部群众心中。
清晨,果洛州达日县吉迈镇垮热村的草原管护员才多赶着牛羊,开始了一天的放牧。
望着绿如丝毯的草场,才多深深感慨:“以前我们牧民挣钱大多靠养牛羊,每年盼着雨水好草长得多能多出栏,但是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和黑土滩扩张,养活牛羊越来越难。如今经过生态修复,曾经退化的草场,牧草长到了30厘米高,牛羊长得越来越好,已经有不少客商预订。”
三江源国家公园建立后,园区内的生态环境得到系统性的保护与修复。在治理黑土滩的过程中,达日县综合应用混播种草、配方施肥等多种农艺措施,恢复退化草地的植被,使草地生态功能得以改善,生产力明显提高,曾经困扰畜牧业发展的草畜平衡问题得到有效破解。此外,全面落实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吸收牧民群众从事草原生态管护,由草原的利用者成为保护者。
如今,才多有出售牛羊和管护员工资两份收入,他说:“好生态和好日子,就像糌粑和酥油一样密不可分。”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高寒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发育和保持着原始、大面积的高寒生态系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也是我国面积最大、全球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遗产。
这里广泛分布冰川雪山、高海拔湿地、荒漠戈壁、高寒草原草甸,生态类型丰富,结构功能完整。该区域是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记录有野生维管束植物2200余种、种子植物50科832种,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1种,雪豹、藏羚羊、白唇鹿、野牦牛、藏野驴、黑颈鹤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4种,陆生脊椎动物72科270种,鱼类40种,是我国32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中,2017—2023年,通过中央财政国家公园补助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渠道,累计投入38.71亿元,支持实施黑土滩治理、退化草原改良、荒漠化土地防治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100余个,注销矿业权50余宗,建成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大数据中心,开展重点湖泊生态综合监测。
通过综合施策,三江源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实现整体提升,林草覆盖率达到74%以上,黑土滩治理区植被覆盖度由不到20%增加到80%以上,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2020年达到61.9%,较2015年提高4.6个百分点,湿地植被覆盖度稳定在66%左右,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三江源头年均向下游多输出58亿立方米的优质水,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和流域水供给能力基本保持稳定,地表水水质稳中向好,长江、黄河、澜沧江出省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
藏羚羊的数量由最少时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雪豹、藏原羚、藏野驴种群也恢复到1200只、6万只、3.6万多头,过去难得一见的金钱豹、欧亚水獭、兔狲、藏狐、白唇鹿、野牦牛、黑颈鹤等也多次出现,整个生物链基本形成良性循环。
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局面初步形成
带上糌粑肉干、骑着摩托车,伴着清晨明媚的阳光,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黄河乡生态保护管理站负责人加羊多杰,带领保护站的生态管护员开始了一天的巡护。
“进入7月,正是黑颈鹤、红脚鹬等珍稀鸟类带雏鸟觅食活动的季节。”加羊多杰指着不远处湿地中的黑颈鹤一家,欣慰而自豪地说,“我们生态管护站为黑颈鹤搭建了118个新家。去年统计过一次数据,黄河乡境内黑颈鹤的数量从121只增加到了293只,繁殖率也从20%提高到了90%左右。”
网格化巡护、卫星遥感+人工核查、不分季节的常态化巡护模式……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时,32岁的加羊多杰自愿申请成为生态管护员。加羊多杰说:“国家的公园,也是我们的家园,国家对生态这么重视,我也想参与其中,把生态保护工作做好。”
三江源地区经济结构单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任务繁重。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以来,青海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推进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绿色发展、和谐稳定有机结合,协调联动,强化生态管护政策支撑,让更多的园区牧民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生态饭,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成为老百姓广泛受益的德政善举。
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的设立,让更多牧民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包括民族生态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得到尊重,保护了广大牧民世代生存的家园,群众对国家公园的认同感明显提高。同时,“生态管护+基层党建+精准脱贫+维护稳定+民族团结+精神文明”六位一体的生态管护模式,让生态管护员参与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中,成为农牧区振兴的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进一步补上了乡镇工作人员不足的短板,推动了牧区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社会稳定。
通过在全国率先设置国家公园“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三江源国家公园引导2.3万名牧民放下牧鞭,从草原利用者成为生态保护者,年均获得工资性收入1.2万—2.1万元。开展野生动物与家畜争食草场损失补偿试点,落实补偿资金近1000万元,有效弥补了农牧民的经济损失。在园区内53个行政村成立村级生态保护专业协会,发挥村级社区生态管护主体和前哨作用,开设“三江源生态班”,加强产业扶持公益培训,引导牧民群众以投资入股、合作、劳务等形式开展家庭旅馆、牧家乐、民族文化演艺等经营项目,促进了减贫就业,农牧民年均收入增长10%以上。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坐拥“两江之源”,是澜沧江、当曲河的发源地。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全区处在杂多县境内。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壮美天成的自然风光、源远流长的游牧文化、洒脱飘逸的土风歌舞、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共同构成了杂多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格局和品质。近年来,杂多县依托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机遇,不断深化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在杂多变成美好现实。
“自2017年我们乡开展雪豹观察特许经营项目以来,村里面22户牧民家庭被选拔确定为接待家庭。我们提前规划好访客体验的路线,每个自然体验团控制在三四个人,为体验者提供食宿,并担任司机和向导。”昂赛乡牧民才仁尼玛告诉记者,生态体验项目带来的收益45%属于接待家庭,45%属于村集体收益,10%用于野生动物保护基金,每年可为接待家庭带来上万元收入。
制度体系不断完善,让最美生态得到最严守护
走进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展厅,一块用汉藏双语标注着“三江源生态法庭环境资源保护服务站”字样的金属牌匾映入记者的眼帘。仔细一看,牌子上还清晰标注着三江源生态法庭庭长扎西的名字和电话号码。
考虑到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要的生态环境资源,三江源生态法庭成立不久便在这里设立了环境资源保护服务站,通过公布法官姓名和电话号码,随时为守卫该地区的生态管护员及周边农牧民群众提供环境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咨询服务,并协助相关部门解决生态环保问题。
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才仁多杰说:“三江源生态法庭在这里建立服务站,我们在巡护环境过程中,遇到不懂的法律问题可以随时打电话咨询扎西法官,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我们环保工作的开展。”
除了隆宝自然保护区,三江源生态法庭在森林生态资源丰富的东仲林场也建立了“环境资源保护服务站”,并与玉树市林业局共同建立了“环境管护员制度”。扎西告诉记者,为进一步拓展司法职能,延展服务半径,三江源生态法庭还将陆续建立更多的“环境资源保护服务站”,并加大与相关行政机关的沟通协作力度,建立常态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合力。
“以往环境资源案件判决以刑事处罚和经济赔偿为主,但由于涉案当事人普遍经济条件差,经济赔偿往往落空。三江源生态法庭加强与玉树市检察院等有关单位沟通,积极探索多元生态修复之路,推行补种复绿、劳务代偿、替代性修复等方式,实现谁破坏谁修复,弥补对环境的损害。”扎西说。
而这,只是青海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的缩影。
青海省出台《保护中华水塔行动纲要》《中华水塔水生态保护规划》等文件。根据中央有关工作部署和专家论证意见,2021年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将青海省黄河源约古宗列区域、青海省行政区域内、唐古拉山以北西藏自治区实际使用管理的长江源格拉丹东、当曲相关区域纳入区划范围,总面积由试点期间的12.31万平方公里增加到了19.07万平方公里,实现了对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的完整保护。
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3—2030年)》,青海省颁布施行《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发布实施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指南等地方标准,制定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垃圾管理等14个管理办法,形成了1+N政策制度体系。建立自然生态环境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工作衔接机制,设立地方生态法庭,签订边界联防联动协议,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和矿产资源等违法行为。
“我们将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着力破解深层次矛盾和实践难题,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不断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青海省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出品|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
原文刊载于2024年第17期《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稳步推进——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中华大地的瑰宝》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