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合资品牌汽车,你是否会想到“操控好,但不够智能”?与合资品牌相比,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受到消费者喜爱,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丰富的智能化功能。
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新能源乘用车月度销量首超传统燃油乘用车,渗透率突破50%;自主品牌份额进一步提升,达到61.8%。
面对中国自主品牌车企的挑战,合资品牌车企也开始加码智能化。一边推出丰富而智能的电动车型,一边为传统燃油车型装上更聪明的“大脑”。
合资车企终于忍不住了。
海妹注意到,近期多家合资车企推出丰富而智能的电动车——
7月23日,广汽埃安宣布第二代AION V全球上市,配备的智能驾驶系统聪明又便捷,只需要连续拨动2次怀挡挡杆,即可进入智能驾驶模式,全程仅需轻扶方向盘,车辆就可自行驾驶。
今年4月,小鹏汽车与大众汽车集团签订电子电气架构技术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基于小鹏汽车最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联合开发并将其集成到大众汽车在中国的云管理平台上。
宝马在电动化方面转型的努力反映在研发支出上。上半年,宝马的研发投入主要用于该集团的电气化和数字化转型、自动化驾驶功能的开发,还包括基于纯电平台NEUE KLASSE的新车型。
合资车企的燃油车也在变“聪明”——
在奔驰全新长轴距E级车上,第三代MBUX智能人机交互系统在语音交互、系统操作等方面带来全新智能化体验。
一汽—大众推出的全新一代迈腾,搭载了一汽—大众与大疆车载针对中国路况联合开发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可实现最高130公里/小时的L2+辅助驾驶功能。
全新宝马5系的“大彩电”——后排车顶配备8K超高清晰度、31英寸巨幕,是宝马积极拥抱智能化浪潮、顺应中国市场变化的体现。
从电动车到燃油车,从智驾系统到“大彩电”,合资车企的智电转型正在提速。
在智能化方面,为何以燃油车为主的合资车企发力较晚?
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产业政策研究部部长朱一方分析,由于动力驱动方式不同且智能系统耗电量较大,相较于新能源汽车,燃油车在智能化方面有天然的劣势;而此前燃油车在续驶里程、可靠性、保值率等方面优势明显,所以在智能化商业模式尚未清晰的情况下,企业在燃油车智能化上并未选择进行高额投入。
合资车企加码智能化,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其销量支柱受到了冲击。
20万元级车型长期以来是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支柱。近些年销量较大的有大众帕萨特、迈腾,丰田凯美瑞、本田雅阁、日产天籁等传统主力车型。
但这一市场区间正变得越来越拥挤。越来越多的中国自主品牌车型已进入这一细分市场,包括比亚迪海豹DM-i、极氪001、小米SU7、蔚来ET5等轿车以及比亚迪唐、问界M5、理想L6、小鹏G6等SUV车型,覆盖增程、插混、纯电动等不同动力系统。“这意味着,如果合资车企不尽快作出改变,20万元级市场未来也很难继续是合资车企的销量支柱。”朱一方认为。
拥抱智能化就是合资车企选择的转型之路。
“目前来看,燃油车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方面有进步空间,一些合资企业也正将‘同质同智’作为新的产品卖点。”朱一方表示,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和汽车产业加速融合,从功能设计理念、产品设计到商业模式,汽车产业发生了明显变化。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燃油车的市场竞争力。
扎根本土市场,研发更多适合中国消费者的车型。“中国市场正加速成为高水平竞技的市场,合资企业开展产品规划、功能定义、市场营销均须更加本土化,更快速、精准地响应本土市场的需求。”朱一方说。
在国内市场,合资车企依然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乘联会公布的2024年上半年各车企销量数据显示,合资车企依靠长期的品牌力,依然吸引大量消费者。一方面,这些合资车企的车型结构更全面、均衡,不仅同时面向燃油车市场和新能源市场,还能满足从入门到高端各细分用户的使用需求。另一方面,合资车企拥有多年的市场经验,可以对消费需求及行业发展方向作出更为准确的战略预判。叠加研发、制造、产业链布局等方面的优势,随着合资车企纷纷加码智能化,推出更多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车型,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上依然具有较大竞争优势和增长空间。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