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假如没有手机,生活将会怎样? | 睡前聊一会儿

姚麦蒂    2024-08-09 11:07:26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智能时代,一部手机走天下,不难理解。可你是否想过,没有手机能不能“走天下”?最近,一名90后男孩就有了一次“壮举”——从山西太原出发,远离手机与电脑,环游中国134天,足迹遍布24个省份。

必须承认,这趟旅行足够特别。因为没有手机,只能从历史与书本中寻找“旅行攻略”,只好坐绿皮慢车认真观看“窗外电影”,不得不通过写信与家人朋友交流“冰心在玉壶”……这些听起来很“浪漫”的事的背后,其实也有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琐碎。比如整个邮局找不到一张邮票,没有手机无法进入博物馆,有银行卡却找不到刷卡机器……可以说,“没有智能手机寸步难行”或许有些夸张,但至少会走得坎坷、走得趔趄,让人力不从心。

这其实不难想象。扪心自问,如果放下手机,你是否能不受影响地生活?随着网络的发展,手机从曾经的沟通工具,逐渐演变成许多人离不开的全新“器官”,成为集通讯机、照相机、游戏机于一体的“万能装备”。处理工作、沟通情感、休闲娱乐……手机方方面面都在形塑着人的生活方式。不仅如此,App开发者们也试图刺激用户的多巴胺,培养使用习惯,提高用户粘性。人与手机被“捆绑”在一起,甚至垄断了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唯一通道。正如有人调侃:“一机在手,天下我有;机一离手,魂都没有。”

小小屏幕,装下了大大的世界。也不禁令人反思,有没有可能同时在限制人类的视野、支配生活的边界?当不知不觉中与手机深度绑定,不免会产生“到底是人在使用手机,还是手机在驾驭人类”的担忧。看到手机电量即将耗尽,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出门在外不拿着手机,就会手足无措……对手机的依赖度越高,对生活的掌控感就越低。更何况,当手机里的游戏、短视频、购物等App填满了生活的片段,创造力和想象力不免也随之消减;在“大数据+算法”的“天罗地网”中,轻而易举就会陷入信息茧房,认知的旷野变成既定的轨道;在个性化推送等功能的跟踪下,个人画像更加逼真、更加真实,“手机甚至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物极必反。许多人开始奉行“数字极简主义”,把生活的主动权重新把握在自己手上。有人下班后就换上老人机,主动给智能机来一次“功能降级”;有人购买“手机定时盒”,用强制手段实现与手机的“物理隔离”;有人开启“屏幕使用时间管理”,硬性规定每日开机次数和使用时长……这些尝试,彰显着“解除数字枷锁”的决心。前不久,一部不能连接wifi、不能登录微信的功能机,一经上市就被抢售一空。这种“返璞归真”的追随,恰恰是对“重度依赖”的审视。当信息过载、时间失控成为一种常态,“专注”宛如生活里的奢侈品。找到一片独属于自己的清静地儿,更能命中当代人的精神所向。

“花为什么是香的,草为什么是绿的,不是因为屏幕。”或许,彻底远离屏幕并不现实,也无必要。人与屏的平衡点在哪里?每个人都有自洽的答案。需要明确的是,手机是生活的方式,不是生活的全部。不妨在没有天花板和电子屏的地方,忽略手机的电量,插上生活的电源,去感受清风明月,去操持柴米油盐,听听心跳的声音。

这正是:

屏前无甲子,时尽不知年。

跳出方寸外,风正一帆悬。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上线交易满三年,看全球最大碳市场如何运转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