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累计签约1100余万人,常住人口签约率44%,其中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签约率达到84%;截至今年6月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人次数超过3885万人次,占全市常住居民门诊总量的38.9%——这是上海加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最新“成绩单”。
作为三甲医院资源高地的上海,是如何做到让市民愿意、放心地在“家门口”卫生服务机构看病的?
医疗资源下沉
上级医院门诊号源家庭医生优先约
2023年4月启动的上海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实施一年多来成效明显。
“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重在强化‘四大功能’。”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付晨告诉记者,一是基本医疗服务功能,提升常见病、多发病的鉴别诊断、诊疗和转诊能力,吸引居民下沉就诊;二是公共卫生网底功能,固化在疫情防控期间好的经验做法,提升传染病防控能力;三是健康管理服务功能,依托家庭医生与居民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模式;四是康复护理服务功能,让居民就近获得多种形式康复护理服务。
“全市24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已上线‘市级分级诊疗平台’,可为签约居民预约到36家市级医院和116家区属医院的门诊号源。”上海市卫健委基层处处长杨超说,上海持续推进签约居民优先预约上级医院门诊号源工作,做到每天出诊医生各时段门诊号源优先向“市级分级诊疗平台”开放,比例不低于50%。同时,签约居民可以通过“市级分级诊疗平台”预约早于其他平台5天的号源,也可以预约未来2-3天的号源。
通过这样的改革举措,上海做实了家庭医生签约居民优先预约上级医院门诊号源工作,成为吸引居民前往社区就诊的一个关键点。
“真的太方便了!”7月29日下午,在闵行区浦江镇社区卫生中心,68岁的奚阿姨告诉记者。今年5月,奚阿姨被查出患有甲状腺结节。家庭医生邢春梅在初步检查后为她预约了5天后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南院刘骅医生的专家门诊。专家确诊其为恶性肿瘤,通过社区转诊“绿色通道”,很快入院,6月25日手术成功,因为早诊早治,还免了化疗之苦。返回社区做术后健康管理的奚阿姨很是庆幸:“如果我自己去挂号,不可能这么快就抢到专家号的。”
数据显示,号源下沉以来,预约号源人群中高血压、糖尿病的签约居民占62.5%,60岁及以上人群占77.4%。这意味着,通过做实号源下沉,让家庭医生有渠道、有平台将超出社区功能定位和能力范围的患者转诊到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吸引老百姓尤其是60岁以上老人愿意来社区首诊,实现了“小病在基层,大病进上级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格局。
今年以来,上海市、区两级医疗机构共派出专家2.1万人次下沉社区开设适宜专科门诊,专家社区门诊量达40.3万人次。杨超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细化上级医院签约居民的服务,包括窗口设置得是不是醒目,‘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服务流程是不是通畅等,不断提升签约居民经社区转诊以后的就医感受。同时,做好号源预约的监测、评价及考核,进一步把好事办好。”
病种清单更长
逾六成社区医院能做门诊小手术
今年,上海计划以《上海市社区医疗服务基本病种清单》为切入点,推广相应适宜技术在社区的应用。
在这份清单上,有西医161种疾病、中医114种疾病诊疗进入社区,明确以全科诊疗为基础,坚持中西医并重,循序渐进强化妇科、眼耳鼻喉科、皮肤科、儿科等适宜专科服务能力。截至6月,全市社区平均开展西医诊疗病种121种,较2023年同期增加13种,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可提供6类中医医疗技术和中药饮片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上海60%以上的社区已具备开展适宜小手术项目的技术,能为居民提供适宜的清创缝合术、烧伤冲洗清创术、浅表肿物切除术、脓肿切开引流术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了规范的门诊手术室,主要由具有丰富外科经验的医师和上级医院下沉的专家开展手术。
社区的药品配备也在不断扩充。据悉,上海定期调整、优化和扩充药品供应目录。截至目前,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配备药品669种,较2023年底增加53种。全市各区区域医联体内常见病、慢性病同通用名药品上下衔接吻合度为78.4%,较2023年底增加7.8个百分点。
闵行区卫健委主任杭文权介绍,截至今年6月,该区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西医基本病种平均开展136种,中医基本病种平均开展72种,在全市排名分列第一、第二。社区就诊比例也随之稳步提升,上半年社区门诊就诊388.7万人次,占区属公立医疗机构65.43%,实现了“更多就医需求在社区就能解决”。
新增康护功能
推进社区“三中心一诊室”项目建设
一项覆盖上海市所有社区、有1.7万余名居民参与的调查显示,“康复医疗服务”和“护理服务”,在社区诊疗服务需求中排在前两位。
“民有所呼,必有所应”。去年以来,上海部署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增康复和护理服务功能,打造社区“三中心一诊室”——社区康复中心、护理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和标准化口腔诊室。目前,全市已建成119家社区康复中心、36家社区护理中心和32家社区标准化口腔诊室。
“患病老年人大多都是多病共存,需要康复、护理服务的跟进,比如老人骨折后的肢体康复、脑出血后的神经和肢体康复,长期卧床老人的褥疮护理、伤口和造口护理等等。”杨超表示,目前平均每家社区康复中心治疗区面积近600平方米,配备了一批康复机器人、移动天轨等现代智能化康复设备,可提供近40项康复服务项目。社区护理中心在提供皮肤护理、排泄护理、营养护理等8类26项基本护理服务的基础上,还能为患者提供腹膜透析、伤口护理等专科和特色护理服务。
在口腔医疗服务方面,全市已建成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口腔诊室,平均面积达到223平方米,拥有牙科综合治疗椅4.5台,能够提供包括龋齿填充、根管治疗、各类牙齿拔除、口腔种植修复等17项服务。
据介绍,上海今后将推进社区健康管理中心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应用为载体,为居民提供建档、筛查、诊疗和科普干预等全过程、连续性健康管理服务,进一步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这些新做法让我们基层老百姓很有获得感。你看,现在约专家号容易了,动小手术不用去挤大医院,在社区做康复护理让家人更方便,这样我们当然放心在‘家门口’看病了。”奚阿姨满意地说。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