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教育进校园、安全检查进校园、爱心暑(寒)托班使用校园场地、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社会考试使用校园考场,上海市教委日前公布2024年市级中小学社会事务进校园事项白名单,仅以上5项内容位列其中。遵循“凡进必审、从严把关、精简整合”原则,未列入白名单的事项一律不得进校园,让朗朗书声不被干扰。
长期以来,进校园活动似乎成为一个“什么都能装的筐”,一些地方和部门经常向学校和教师摊派任务。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过多,材料重复报送;承包校外路段卫生、买保险都成了老师的工作;打卡接龙、拍照留痕,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有向校园蔓延的倾向;更有甚者,若家长及学生骑车不戴头盔,将通报批评学校老师。各式各样纷至沓来的非教学任务,挤占了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时间精力,成为基层学校和教师的沉重负担。有老师无奈吐槽,“当了老师后才发现,教书竟然是占比最小的那个工作环节”。
于教师而言,教坛是阵地,育人是目的。教育讲究的是慢工出细活,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学生、陪伴学生、精进业务。倘若长期被非教学事务负累,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受损,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也可能受到影响。破除教育领域“不谋主业务虚功”的形式主义,关乎的是教师的工作状态和教书育人成效,关系的是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
社会事务进校园过多过频,原因之一就是边界不清。包括上海在内,各地相继出台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就是落实中央有关要求和相关规定,厘清边界,明晰责任,为学校和教师“撑腰”,让教师敢于说“不”。有了制度机制,关键看执行落实,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措施,增强白名单制度的刚性和可操作性,从源头把关到过程监管再到追责问责,形成社会事务进校园常态化管理机制,以师生获得感检验制度执行成效。
把宁静还给学校、把时间还给教师,需要各界各方在理念上达成共识、在行动上拿出真招,形成全社会支持教育、尊重教师、为教师减负的共识与合力。还应优化教师考核指挥棒,摒除不合理的评价标准,强化教育教学评价,关注教师教书育人的价值认同,引导教师回归教书育人主职主责,真正从思想观念上重视教育教学,在实际行动上聚焦教育教学。
减负不是简单做减法,既要减去不必要的社会干预,减少不科学的考核标准,减轻不必要的心理压力,让教师把有限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之中,更要做好加法,提升教师待遇保障,激发教师教学热情,增加社会支持理解,让广大教师安心、静心、舒心从教。惟其如此,方能真正推动形成教育生态的良性循环,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教育的沃土上精心耕耘、静待花开。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