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27日,2024年巴黎奥运会射击混合团体10米气步枪金牌赛中,中国组合黄雨婷与盛李豪以出色的表现夺得冠军,为中国代表团摘得了本届奥运会的首枚金牌。40年前,同样在射击赛场上,许海峰打出历史性的一枪,击中我国奥运史上的首枚金牌,实现了“零”的突破,开启了辉煌的中国奥运之路。
40号靶位上的中国奥运第一金
举枪,瞄准,击发……
时间定格在1984年,第23届美国洛杉矶奥运会。7月29日开赛第一天,当地时间上午9点,首场比赛在普拉多奥林匹克射击场拉开序幕。比赛项目是男子自选手枪60发慢射,来自38个国家的56名选手在各自的靶位前摆开阵势。
在当时,现代奥运已有88年的历史,颁发了2500多枚金牌,其中却没有一枚属于中国人。因此,在这场射击比赛之初,人们都把注意力放在第20届奥运会手枪慢射的金牌得主斯卡诺克身上,而鲜少有人注意到40号靶位上身穿83号红色运动上衣、蓝色运动裤的中国运动员许海峰。
许海峰出征奥运的这天,距离他离开供销社、从步枪改练手枪,走上职业射击运动员的道路还不足两年。当时,与许海峰一同参赛的选手中,王义夫作为第五届全国运动会男子手枪慢射和男子气手枪项目的金牌得主,相比之下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轻松上阵的许海峰心无杂念,只想做好每一个技术动作。在裁判员宣布比赛开始后,他反复举枪瞄准,沉着射出子弹,前两组的10发子弹都分别打出了97环的成绩,总计超过斯卡诺克5环。
在当天的日记里,许海峰写道:“今天感觉枪支的晃动稍大一点,但扣扳机感觉较好……”尽管前两组打得比较放松,成绩也稍好,但第三组打到第8发子弹时,出现了一个8环,第三、四组打下来都是93环。而在20号靶位上,50岁的斯卡诺克经验丰富,不慌不忙,接连打出了96环和95环。
此时,许海峰意识到自己动作出了问题,决定下场休息。根据当时的规则,选手只要在两个半小时内打完子弹完成比赛即可。后来美国报纸报道说许海峰失踪了大概半个小时,但事实上,他只是跑到射击场的大门口,坐在台阶上休息。当时中国射击队的总教练也走上前,悄悄对在现场指挥的另一位中国教练说:“不要催小许,他是个慢性子,让他稳住。”
半小时后,许海峰重新走上靶位。当他打到最后一组子弹时,全场只剩下了三个人。再打几发,许海峰发现,现场只有自己一人还未完赛。所有的观众都站在他身后,只要枪一举起来就有照相机的声音。
这让许海峰意识到自己的成绩可能还不错,而与此同时,无形中增长的压力也使他精力分散:最后一组子弹,前7发他打了一个10环、两个8环,剩下的都是9环,平均下来每发子弹不足9环。只剩下最后3发的机会,许海峰再次把枪放下,强迫自己坐下来闭目养神、调整心态。直到15分钟后,他才重新拿起手枪,先空枪预习了4枪。感觉状态不错,他最终装入子弹,举枪,瞄准,击发。
3声枪响,10环、10环、9环,总环数566环!全场轰动。
经过裁判组对靶纸的反复检验、核准,许海峰最终以1环的优势赢得冠军。与他一同参赛的王义夫前几组成绩不理想,后来急起直追,获得第三名。
在后来的采访中,许海峰回忆道:“我也没有想到自己能夺冠,当时没有电子靶,比赛结束后经历了 40 分钟漫长的等待。没想到,后来裁判走来告诉我说,你是冠军!”
直到当时的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国家体委副主任黄中激动地冲上前去,抱着他狠狠亲了两下,许海峰才意识到,这枚金牌不仅是自己的第一块,更是中国人的第一块。
如今,这枚珍贵的金牌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向过往参观的人们复诵着1984年7月29日——中国人首次在奥运会上拔得头筹的荣耀时刻。
迟到40分钟的颁奖仪式
比赛结束后,各国记者将许海峰团团围住,争相采访这位事先被忽略、却为中国斩获第一枚奥运会金牌的选手。而就在这热烈的气氛下,射击比赛组委会却突然宣布,颁奖仪式将推迟举行。
“大家都很奇怪……”许海峰在回忆当年的夺金细节时说道,“也不是因为尿检问题,而是因为现场缺一面中国国旗。”
当时的射击比赛组委会预计到中国运动员可能夺取奖牌,预先准备了一面中国国旗。但出乎预料的是,除了冠军许海峰外,他的队友王义夫也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颁奖典礼上需要升两面五星红旗。组委会只好紧急派直升机从其他赛场再运回一面中国国旗。
从未得过奥运会奖牌的中国,在首场赛事同时拿到两枚奖牌,组织者不得不刮目相看。当时的奥组委主席尤伯罗斯在比赛结束后,特意向在场的人们强调:“你们正在亲历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因为金牌和铜牌将被授予同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在奥运会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赢得过奖牌。”
20世纪80年代,正值中国刚向世界敞开大门、奋力追赶之际,所有中国人都憋着一口气,要向世界证明“我行”。1979年,陈肖霞在第十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夺得中国体育历史上第一个跳水世界冠军,不久后,国际奥委会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体育界作为振奋民族精神的“排头兵”,率先喊出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口号。
在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许海峰克服艰苦条件,用1975年进口、氧化得“长了毛”的稀缺子弹,击中了中国队的奥运第一金。比赛结束40分钟后,伴随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鲜艳的五星红旗首次在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亲自将金牌佩戴在许海峰胸前,他激动地说:“这是中国体育史上伟大的一天,我为能亲自把这枚金牌授给中国运动员而感到荣幸。”
等待第二面五星红旗的这40分钟,也成了中国体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最后一段路程。
几天后,在女子小口径标准步枪3×20项目的比赛上,吴小旋以581环的优异成绩打破了奥运会纪录,成为中国在奥运会上第一个夺得金牌的女运动员。曾国强、李宁、栾菊杰、周继红和女排等个人和集体,也纷纷拿下金牌。那年夏天,由225名选手组成的中国代表团以15枚金牌的优异成绩,宣告了体育大国的强势归来,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竞技体育的实力以及中国人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
此后,中国健儿在奥运赛场上创造了更多的“第一次”。
1988年汉城奥运会,中国体操运动员楼云继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后,再次夺得男子跳马冠军,成为中国第一位蝉联金牌的奥运冠军。
2001年7月13日晚,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中国第一次实现了从参加到举办奥运的突破。当萨马兰奇说出那声“BEIJING”后,所有中国人的热情都被点燃了。
2002年2月16日,第19届盐湖城冬奥会上,杨扬在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决赛中一骑绝尘,为中国代表团拿到了历史上第一枚冬奥会金牌。
2008年8月8日至24日,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成功举办。中国人第一次承办奥运会,终于实现了百年的民族期盼。
同样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以48枚金牌、22枚银牌、30枚铜牌的优异成绩,首次跻身奥运金牌榜的第一位,创造了中国参加奥运会以来的最好成绩。
2022年2月4日晚,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举行。从2008年到2022年,从夏奥到冬奥,北京成为世界首个“双奥之城”。
从“走向世界”到“开门迎客”,再到“天下一家”,奥运场上的中国人依旧真诚热烈,也展现出更加自信包容的面貌,继续为奥运“第一次”的历史内涵增添更多新的脚注。
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40年
事实上,自近代以来,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就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1840年后,“东亚病夫”的侮辱性称呼如紧箍咒一般戴在中国人的头上,压得人喘不过气。体育作为力与力的较量展现,既代表个体与个体、团体与团体间的较量,也投射出国家间的竞争力较量。发展国家体育事业,无疑成为中国人否认“东亚病夫”指认的重要手段之一。
1910年7月17日,组织第一次全国运动会的人士在《申报》上刊发《中国运动大会之先声》,提出“中国何时能派代表赴万国运动大会(即奥运会)?”“何时能于万国运动大会时独得锦标?”“又何时能使万国运动大会举行于中土?” 如此三问,充满了对中国体育与世界接轨的渴望。它既是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反思,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面貌的挑战。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正式提出“体育救国”观念,将体育运动的发展与民族兴衰、国力强弱相联系。“人民必须锻炼身体,有临阵御敌之能,虽有外侮,亦不惧也。”
1932年,23岁的刘长春经过三个星期的海上漂泊,只身一人踏上洛杉矶奥运会的赛场。因旅途劳顿和训练不足,他最终无缘决赛。对此,《大公报》抱憾写下:“我中华健儿,此次单刀赴会,万里关山,此刻国运艰难,愿诸君奋勇向前,原来日我等后辈远离这般苦难!”
半个世纪后,在美国洛杉矶,许海峰的子弹破膛而出,为中国队击落奥运第一金。中国人的奥运冠军梦,终于在那一刻得以实现。在这半个世纪间,中国也彻底结束了被殖民的历史,建立起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新国家。体育健儿们代表着中国率先登上世界之巅,宣告中华民族已不再贫弱。
从“体育救国”走向“体育大国”,中国人花了半个世纪的时间。此后的40年,中国又走出了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新征程。历经百年,“奥运三问”终得回响。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中国代表团首次登顶奥运会金牌榜,成为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新起点。随着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中华民族的自信与自豪,已经不再需要用金牌去证明。人们发自内心为中国运动员频频刷新世界纪录而喜悦,也坦然面对杜丽丢失首枚金牌的眼泪、刘翔无奈退赛的沮丧、陈中被判失败后的伤心……在体育运动当中,人们感受到人类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如今的奥运赛场上,人们不仅关注运动员的成绩,还乐于看到他们展现拼搏精神,表达个性自我。从2020年东京奥运会首金得主杨倩的珍珠美甲冲上热搜,再到黄雨婷、盛李豪获得本届巴黎奥运会首金后,被网友们亲切地称呼为“阿条姐”“干饭哥”,大众对于奥运会的认识也随着国家体育实力的不断增强,经历了从重若万钧到举重若轻的转变。
在竞技体育之外,我国的群众体育也蓬勃发展,大众的健康意识和健身意识不断提高。北京奥运会后,8月8日成为中国的“全民健身日”。遍布全国的马拉松运动,成为中国人健身热情的写照。1981年,中国首个城市马拉松在北京诞生时只有86人参赛。而今北京马拉松3万个名额,2013年半天抢光,2014年后,爆满的报名者们只能等待“摇号”。
当然,北京马拉松只是全民健身热的一个缩影。根据2021年相关统计数据,我国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已超4亿,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90%以上。全国共有体育场地397.1万个,体育场地面积34.1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1平方米。
今年巴黎奥运会开启之际,国内也迎来了首届全国全民健身大赛。大赛划分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7个赛区,在统一开展足球、气排球、健身气功、太极拳、篮球5大规定项目的同时,各地区还结合自身特色,开展自选项目,预计将带动上亿百姓参与到全民健身之中。
以奥运会为契机,许多普通人也走上运动场,迸发激情、挥洒汗水,为一个更美好的明天阔步前行。在今天,体育早已沁润至国家、社会与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体育魂之所在。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奥运新周期的集结号已经吹响,中国体育代表团此次出征巴黎,将参加30个大项、42个分项、329个小项的比赛,创造境外参赛小项数最多的历史。众多年轻选手也将亮相速度攀岩、冲浪、霹雳舞等新兴项目,继续逐梦奥运的脚步。
参考资料:
[1]许海峰(口述),王兴东, 王放放:《许海峰的枪:中国体育走向世界的第一枪》,金城出版社,2012年。
[2]李盛:《许海峰:从一支汽枪到世界冠军》,载《工会博览》2021年第24期。
[3]沈胡婷,李昕,王青松等:《美国奥运的中国记忆——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载《文明》2016年第6期。
[4]王芳芳:《20世纪上半叶“体育救国电影”的思想变迁与文化更迭》,载《电影评介》2023年第 21期。
[5]刘小明:《奥运会上的第一枚金牌——记许海峰夺得男子手枪慢射冠军》,载《人民日报》1984年7月31日,第3版。
[6]《冲刺巴黎奥运,中国队各项目看点在哪儿?》,载《人民日报》2024年7月16日, 第8版。
[7]《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全国全民健身大赛引领运动热潮》,人民日报客户端。
[8]林德韧、沈楠、王梦:《通讯 | 40年,在首金的投影里,看见中国》,新华社客户端。
[9]林德韧:《体育时评:建设体育强国需要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两翼齐飞”》,新华社客户端。
[10]王浩明、林德韧、王梦:《巴黎奥运会|体育时评:青春赓续强国梦想 首金闪耀自信光芒》,新华社客户端。
[11]王恒志:《国运盛 体育兴——新中国体育发展之路述评》,新华社客户端。
[12]《冷静看待金牌“大跃进” 中国体育强国梦仍未竟》,中新网。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