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武林观 | 丽水景宁时思寺:深山古刹的不朽诗篇

窦皓    2024-07-26 11:30:08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环城西路二十号工作室

时间的思绪是时思,有人曾这样趣谈它名称的由来。群峰耸峙,谷涧纵横,连绵的丘陵使这里与世隔绝。没有供佛,不奉香火,只留有建筑与小小院落,时间在这里走得很慢。这就是时思寺,一座隐居在深山里的古寺。

(一)

在人类文明史上,东西方文化不同,建筑风格也有所区别。以石构为主的西方建筑,在历史长河中被誉为“石头的史诗”。相比西方,东方建筑则是“木构的殿堂”,用材多为“土和木”。浙南的大山深处,一座寺庙则被誉为“浙闽山区木构殿堂的美学典范”。

浙江省丽水市景宁县大漈村南端的水口处,是前往时思寺的必经之地。这里,一座典型的水口桥,名为“护关桥”。护关意为“守护关口”,桥东西向横跨沐鹤溪,是一座双孔简支木平梁廊桥,建于清乾隆年间。当地人将护关桥称作“桥楼”,意思是建在廊桥上的楼房。

远看护关桥,的确像座高大的楼阁——三层重檐歇山顶,27米长的廊桥上置有九间廊屋,三层建筑由下向上收缩,分别建有关帝庙、文昌阁、魁星楼,一楼留有通道。廊桥与庙宇,形成拱卫水口的风水建筑群。

护关桥一头连接着超尘出世、暮鼓晨钟的寺庙,一头连接着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的村落。古刹就这样与民同乐了近千年。

跨过护关桥,便是时思寺了。

时思寺由大雄宝殿、三清殿、马仙宫、心经钟楼和山门构成。步入一方精巧又洒落的小院,迎面右侧是元末建造的木构建筑大殿“大雄宝殿”。左侧的马仙宫,只剩木构建筑中的柱子和屋檐。向右看,则是建于明代的三层木构建筑心经钟楼。

寺内遗存有不少元代建筑构件,整个建筑群保留着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风格。有人说其是“宋明清三代同堂、儒释道三教同炉”的罕见古建筑群,恰如其分。

虽说时思寺现存建筑不早于元代,但却有浓郁的宋代建筑遗风,诸多建筑样式符合北宋《营造法式》的规制:斗拱疏朗洗练,外观出檐平远。当庭院熏风拂面,四周都弥漫着两宋的清丽。

古人云:“榫卯万年牢”。榫卯结构不用一针一钉,而是采用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以它独特的结构,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还在凹凸之间体现了“天人合一,阴阳互补”的造物思想。

时思寺最难得的是其通过“修旧如旧”的文物保护方针,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整体的古意。小径由鹅卵石铺成,围墙由石块和黄色的泥土垒起,粗粝而又洁净,文物与古建筑的气质就在于此。

(二)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诗词的清幽画意,在时思寺得到了具象化的体现。

殿内青苔遍布,用青绿色调赋予木构更多的生命力,并无破败荒凉之感。从清晨至午后,洒在时思寺的暖阳也在殿内的青苔的调和下,仿佛加了滤镜,柔润古朴。

光影斑驳流转,青苔柔软湿润,院落古意盎然……一呼一吸之间,木头仿佛有了生命,自然与建筑相得益彰。

古树亦是这里的主人。推算起来,当年是先有两棵大柳杉,再有时思院。古代佛寺选址十分慎重,当年在柳杉与古柏前兴建寺院,冥冥之中似有寻求自然古木庇佑之意。

时思寺的寺门前,横卧着一棵千年刺柏。黑底描金“时思寺”的古老木构门牌后,则是一棵虬曲斜生的扁柏——其斜穿石板走道,生生挡住了前来拜访古寺人的去路。树木倾斜地面旋转扭曲生长,依靠在院墙上,从山门内侧看苍劲有力。以横卧姿势迎接众多来客,像极了一位洒落不羁的老神仙。

在时思寺隔壁的梅氏宗祠外,还屹立着另一位老神仙。那是时思寺著名的柳杉王。原来那柳杉有前后两棵,从山下角度看,重叠在一起,合二为一。前面一棵柳杉年岁旧一些,足有一千五百多岁。其胸径4.47米,胸围13.40米,树原高47米,主杆被雷击削去大半截,现仅有28米,但主干仍苍老雄劲、枝干绿意盈盈。

“柳杉王”根部的树洞里面可以摆一张大圆桌,外面一圈要11个大人手拉手才能拉成一圈。2001年秋,浙江省林业局相关专家经过多方比较,认为这棵大柳杉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柳杉树,并为之题名“柳杉王”,还获评“中国最美柳杉”。

或许正是两位老神仙的庇佑,才让时思寺与梅氏宗祠在千百年前诞生数位家族英才,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免遭磨难,有幸保留下来。

(三)

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传承的价值信念与道德规范,体现着一个家庭的精神信仰、道德风貌、整体气质。中华民族绵延赓续的优良家风传统中,形成了非常突出的家风特质。

时思寺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原是梅元员的守墓庐。《梅氏宗谱》记载:该地梅开,有子元员,幼年六岁,能守祖墓,三年不离。地方官为了表彰其孝德,逐级转奏。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降旨礼部,旌表元员为“孝童”,守墓庐为时思院。明洪武元年(1368年),刘基书额“时思道场”。明宣德元年(1426年),改院为寺。

与其他寺庙不同,时思寺竟是起源于一位梅氏儿郎对祖父的思念与孝德!柳杉王边上的梅氏宗祠,建于明代,由祠门、厢房、叙伦堂、祭坛和报本堂五部分组成。建造风格完全体现明朝的建筑特点,方柱、大梁、斗拱、雕梁画栋,整个建筑沿着一条中轴线,成纵轴线四重递进式一层楼,有两重大门,一堂比一堂高,一堂比一堂宽,祖先们希望梅氏子弟一代比一代杰出,来日步步高升。

古代,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的人生追求。祠堂的结构和里面展示的是梅氏九进士的画像。梅氏子弟守着一方清净之地,潜心读书。山河破碎时,他们把书本放下,踏上了保家卫国的征途。他们的家门口,挂上了梅姓“烈士英雄”的牌匾,留后人敬仰追思。

日复一日,光阴流转,时思寺的故事却代代流传着……

(参与采写:谢颖)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这些餐饮连锁在中国开了上万家!看看有没有你爱吃的→
下一篇:我国天然气消费重回快速增长轨道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