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你也熟悉这样的场景:一个人的夜晚,打开音乐播放器,按下播放键。音符在耳畔静静流淌,热评也在眼前跳跃。或遗憾感伤、或欢欣鼓舞,或亲情友情爱情羁绊,或学业事业梦想考量,一个个心思细腻有故事的男同学、女同学相聚评论区,那些深藏心底的记忆涌上心头,那些欲说还休的情愫愈加汹涌。你是否也曾反复翻阅评论,只为找到一个与你共享、替你说出心事的人?
好作品总能打动人心,好歌曲常常触及灵魂。打开评论区,经常能看到由音乐而生发的不同形式的“小作文”。铭记一次难舍的离别,讲述一段失意的经历,咀嚼无法弥补的遗憾,憧憬未曾抵达的远方……有的情节完整如微小说,有的结构凝练状如短诗;有的洋洋洒洒情感真挚,有的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基于音乐延宕出新的更大阐释空间,也在创作者与听者、听者与听者之间寻找到更具文学性的情感连结。
在文学研究领域,有一个“互文性”的概念——一个文本总会同别的文本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联,总会与前人或同时代的人的思想或话语缔结种种直接或间接的文字姻缘。音乐热评为何出圈?大抵因为上头的旋律和入心的文字相互激荡,让不少聆听者,都在某一瞬被击中,形成一次次“互动仪式链”完整的情感共鸣、灵魂共振。一首歌,就构建起一个独立场域。当天南海北的情感汇聚在一起,因着互相感染而逐渐形成一种群体感受,音乐评论区就此具有了强社交属性,拥有了心灵树洞的功能。如果说,你听过的歌里,藏着你的故事;那么,歌曲的评论区里,则藏着无数人的故事。大家为彼此喝彩,也相互抱团取暖。
音乐本就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在互联网时代,评论的数量和质量更成为衡量歌曲是否流行的重要指标。实际上,更为广义的“音乐评论”由来已久。当伯牙鼓琴,志在登高,钟子期赞其“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则赞其“洋洋兮若江河!”听李凭弹奏箜篌,李贺不吝溢美之词:“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当琵琶女“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因琵琶曲勾起心中事,写下“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一首《琵琶行》,说尽心中无限事。
如今,创作平台、传播形式发生了巨大改变,曾被视作“雅事”的音乐评论成为互联网评论区中,更多元、更能激发群体创造力的书写方式。这其中,或许有无病呻吟的矫揉造作,有编个故事强说愁的,也不乏鸡汤文、套路文,但最触动人心的,或许从来都不是别人的故事,而是它们勾起的,那些独属自己的心事。伴随同样的旋律,许多相似的情愫交织在评论区,素不相识的人们为自己的悲欢找到了相通的出口。
这正是:
今日听君歌一曲,一曲唱尽平生事。
高山流水遍天涯,天涯明月共此时。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