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移动支付时代,金钱观教育如何更可感? | 睡前聊一会儿

苗诗悦    2024-06-17 16:35:40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如果我们要买一个3元6角的商品,应该怎么付钱呢?”放在十多年前,肯定很难想象,这样一个问题会难倒如今的一些小学生,难点还不在于数字计算,而是对钱的面值的认知。越来越多的孩子不认识钱了,这件事值得担忧吗?

上述语境里的“钱”指的是“人民币”。这些年来,移动支付在我国快速普及,现金渐渐淡出许多人的日常生活。对成长在10、20年代的孩子们来说,不熟悉人民币也就自然而然了。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人民币科普有其必要性。

此外,大家最为担忧的,还是随着钱的虚拟化,金钱观、消费观能不能很好建立?毕竟,对于许多80后、90后来说,对钱的认知绝不仅限于从课本上习得。看父母与商贩讨价还价,耳濡目染;拿着零花钱去小卖部买东西,学着精打细算;通过参与家务劳动,体验赚钱的滋味;接过长辈过年给的压岁钱红包,心中阵阵狂喜……这些日常的、生动的挣钱、花钱、攒钱实践,看得见、摸得着的人民币,构成大家对金钱的初始认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量入为出”“劳有所得、多劳多得”等观念,也更容易潜移默化地根植于心中。如今,这样的场景越发少见,取而代之的,是一次次手机转账、电子红包,货币逐渐由有形向无形过渡。

有研究显示,与现金相比,移动支付会降低支付“疼痛”,容易产生非理性消费,因为很大程度上,日常的进账、出账变成了账户里一个个变动的数字。每到年末,面对数字账单,很多人都会有“钱去哪了”的错愕。对成人来说,尚且如此,对本身没有金钱观念、又成长在物质富庶年代的孩子们来说,虚拟世界里的交易只会更难懂、更无感。近年来,经常有青少年儿童在游戏中大额充值、在直播间“一掷千金”等新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不少孩子对钱是怎么来的、又该怎么合理地花等缺乏具象、清晰认知,对金钱不敏感、价格不敏感,甚至形成了“手机里有花不完的钱”的印象,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

现下,我们讨论现金的教育意义,并不是说金钱观、消费观的培养全有赖于此,也并非向往现金时代。但对低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让现金回到生活,不失为一种教育手段。比如,有的家长偶尔备些零钱,带着孩子逛逛超市,让他们在付钱、找钱的过程中,将金钱与现实生活中的油盐酱醋挂钩,与银行账户里的数字挂钩。又如,有的学校不时组织跳蚤市场,鼓励同学们“摆摊”“卖货”,体验赚钱不易、摸索生财之道。其意义,不仅在于认识“1元”“五元”“纸币”“硬币”,更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让金钱、交易变得更加具体可感。

移动支付已成大势。“孩子不认识钱了”,与其说是担忧,不如说是一种提醒,即货币可以无形,但金钱教育不能缺位,而且需要加倍重视、与时俱进,包括,以更加易于理解的方式引导孩子们认识账户里的数字变动、理解新的消费场景等等。这既是家庭教育的应有内容,也是需要回答的时代课题。归根结底,不能让现金感的匮乏模糊了对金钱的理性认知,让支付方式的变化扰乱了合理消费观的建立。抓早抓小,做好财商教育,将令孩子们一生受益。

这正是:

移动支付时代,金钱可以无形,教育不能隐形。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尺素金声|开放自信的中国市场是全球企业福祉福地
下一篇:尺素金声|中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再提升2个百分点,会带来什么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