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人人爱诗,如何诗意地生活才是问题 | 睡前聊一会儿

尹雨佳    2024-06-03 13:52:18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不久前,《2024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落下帷幕。在十期节目里,我们在“春天”听惊雷,探索“勇毅”之力;在多姿“多彩”的世界中,追随“先生”的足迹,品味“风味”万千;在“寒暑”交替中见证“山河”无恙,在万家“灯火”中欣喜“相逢”,又携手出发“在路上”。

不少人谈起中国诗词大会,都会想起节目里那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如何唤醒人们心中的诗意?已走到第九季的节目,自身也在不断升级迭代。不局限于简单的诗歌背诵,而是结合日常生活场景,进行开放式创作,通过舞美设计、环节设计,对诗歌和文学做适当的留白,传递出其独特魅力。相比于教会人们几首诗,了解几位诗人生平,更重要的是拓展人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想象和探索的空间,培育文化传承发展的土壤,使之不再作为枯燥深奥的知识被束之高阁,而是回归当下的美好,融入时代发展的趋势和现代生活的点滴。

生活之中,诗词也带我们走上文化之旅、心灵之旅。一句“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带领芸芸众生徜徉南山,体味宁静致远的美好;一句“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让无数后人也想驾一叶轻舟,去听岁月如歌,去赏山河万里;一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使人纵使身处逆境,也仿若拥有了笑看红尘起落的力量。诗词,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精神财富。写景、抒情、言志,一句一字,饱含东方哲学、蕴藏文化基因,有限的文字彰显无穷的魅力、打开无限的想象空间。

学生、农民、石油工人、支教老师、工程师……舞台上下,只要爱诗就都是“诗友”,不分年龄大小,不分行业背景。“西藏林芝桃花和诗词的适配度”“陆游写诗太像发朋友圈了”等与诗词相关的话题也屡屡在网上获得关注。把诗意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壮志豪情,享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美风景,体味“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闲适洒脱。

正如诗歌需要留白来凸显意境,人生也需要留白让生命丰盈。去聆听风吹过的声音,重拾被遗忘的细微之美,感受生命自然的律动,探索人生的深度和广度,这些,或许是当代人最需要的。日日埋头赶路,也不妨偶尔驻足抬头,去感受倾泻的暖阳,浪漫的星空,让时间静静流淌,让诗意慢慢浸润,让心灵得到滋养。

这正是:

凭栏听雨人生几何,抒怀咏志诗意时光。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尺素金声|政策“组合拳”有力有效,房地产市场释放回暖信号
下一篇:尺素金声 | 累计开行9万列!中欧班列机遇满满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