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城市,除了日夜值守的运行保障人员、24小时亮灯的便利店等,还应该有哪些温暖?上海告诉你,还有24小时开放的图书馆——
过去的一周,正逢上海首个24小时公园图书馆和平书院满月。累计接待读者16.5万人次,实现图书借还5.1万册次,新增借阅卡读者逾1800人次,深夜不乏借阅需求……这些数字,让人看到一处萌新业态的良好长势,不由期待起未来更多的可能。
难免有人有质疑,图书馆24小时开放,会不会更多是一种噱头而不是必须?这其中,当然会有不小的新店效应,会有年轻人冲着新馆来打卡,也会有不少没有明确阅读目的、偶尔走进来的市民。但更充足的供给,自然会滋养出更多的需求,阅读推广,不能因为这点担心就止步不前。
也会有人疑惑,这种深夜图书馆模式可持续么?上海从来不缺少深夜供给,这其中当然包括充足的文化供给:24小时书店、24小时书房、24小时自习室等形态兼具。然而,24小时图书馆有自己的特色——选书摆书不会特别考虑销量盈亏,不以经济利益为首要目的,其实质是一种普惠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这也从根本上保证其运转的连贯性。
城市文脉奔流,何须分昼夜。
和平书院的难能可贵之处,除了24小时开放,还有一个关键词——公园。去过和平书院的人,都会赞叹其周边风景。和平书院地处虹口区和平公园,身后便是宽阔草坪绿草茵茵。坐在阅读位,窗外风景如画,城市中最为宝贵的自然生态,尽收眼底。
上海,从来都舍得将好风景留给文化供给。2021年,放弃建高楼和亿元税收,上海小陆家嘴最后一块土地留给了浦东美术馆,那里有落地窗外的浦江奔流、有周边汹涌的财富奔流,馆内,是静谧的艺术世界,恍如辟出第四维度。“一江一河”,是世界级的滨水空间,上海近年下大气力将滨江滨河岸线贯通开放,随后,滨水公共空间集聚起大量艺术空间、艺术机构。仅外滩老建筑“第一立面”的几百米路线上,就藏了三家久事系的艺术空间——久事美术馆、外滩18号久事艺术空间、久事国际艺术中心……滨水艺术高地,正在这座城市悄然崛起。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特质。人们常说,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在上海,有风景的地方总有文化在积淀。历史奔流至今,铸就这座城市坚实的文化底座,承继着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源与流,这座超大城市丰富充裕乃至优雅的文化供给,成为城市温度的最佳载体。
开阔胸怀,同样体现在海纳百川。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者,上海是中国与世界接轨程度最深的城市之一。上海的文化空间、文化活动、文化萌芽,有着不舍昼夜、无问西东的显著特征。仅举一例——7月19日,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就将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开幕。这场全面揭秘古埃及文明及其最新考古发现的重磅大展,超过95%的文物为首次来到亚洲。上海博物馆还将选择若干中国文物与埃及文物共同陈列,探讨不同文明对人类永恒命题的理解。这场上海与世界的对话,将成为古老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精粹之间的兼容共振。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