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钱去哪?钱在哪?央行报告给你答案

吴秋余    2024-05-22 15:35:48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

近年来,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增强,贷款持续较快增长,存款明显增加,目前我国贷款余额近250万亿元、存款余额近300万亿元,社会各界都很关注“钱去哪,钱在哪”的问题。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回顾今年以来政策成效、分析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同时,解释了“什么是钱”,并通过分析银行存贷款流向,用数据解答了“钱去哪,钱在哪”的问题。麻辣财经带你一起来了解下这份《报告》相关内容。 

什么是钱——

目前我国的货币分为M0、M1、M2三个层次

“钱去哪,钱在哪”首先涉及到“什么是钱”。

《报告》提出,所谓的“钱”,实际上也就是货币。根据我国的定义,货币供应量是全社会的货币存量,是某一时点承担流通和支付手段的金融工具总和。

目前,我国的货币分为M0(流通中货币)、M1(狭义货币)、M2(广义货币)三个层次。M0,即我们常说的“现金”,最活跃,流动性也最高;M1,是M0加上流动性稍弱一点的单位活期存款;M2,是M1加上流动性更弱一些的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存款等。通过银行负债端的存款统计可以体现出“钱在哪”。由于M2可以通过贷款等渠道派生,也可以通过银行资产端分析“钱去哪”。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301.19万亿元,狭义货币(M1)余额66.01万亿元,流通中货币(M0)余额11.73万亿元。前四个月净投放现金3866亿元。 

钱去哪,钱在哪——

贷款主要投向了企业和实体经济的供给端,存款主要在居民部门

分析钱去哪了,先要看贷款的流向。

《报告》显示,分部门看,3月末我国企(事)业单位贷款、住户贷款分别达163万亿元、81万亿元,分别占全部贷款的66%、33%,企业仍是贷款的大头。也就是说,贷款投放主要用于支持企业扩大投资和生产、居民购房和消费。分期限和行业看,目前我国中长期贷款占比超过三分之二,基建、房地产、制造业等重资产行业约占全部贷款的五成,而居民的非住房消费贷款占比不足10%。实体经济供给端和投资领域融资相对较多,而需求端尤其是消费仍有较大增长潜力。

今年以来,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为经济回升向好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一季度,我国金融总量稳定增长,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保持稳固,人民银行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金融支持重点领域力度持续加大。

“从行业投向来看,新增贷款主要投向制造业、基础设施业、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房地产业贷款增速也有所回升。贷款行业投向结构持续优化。”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负责人张文红说。

作为一季度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之一,绿色贷款保持高速增长,季度增量创历史新高。截至一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3.77万亿元,同比增长35.1%,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5.9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3.7万亿元,季度增量创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普惠金融各领域贷款增长较快。截至一季度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3.41万亿元,同比增长20.3%,一季度增加2.38万亿元。一季度贷款支持科创企业力度较大。截至一季度末,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21.73万家,获贷率47.9%,比上年末高1.1个百分点。

因此,从“钱去哪”角度看,我国当前贷款主要投向了企业和实体经济的供给端,金融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

而从“钱在哪”角度看,存款主要在居民部门,也就是老百姓手里。

《报告》认为,在经济循环的过程中,银行如果还在扩张资产、贷款仍在增加,钱不会从实体经济中减少,也不会消失,只是随着企业投资生产、居民消费、财政收支,存款在企业、居民、政府等部门间会有转移。2024年3月末,在约296万亿元的存款总盘子中,居民、企业、政府各占49%、27%、14%,分别较疫情前的2019年上升7.1个、下降4.2个、下降3.3个百分点。贷款主要投向了企业,通过各类支出会体现为居民存款,但由于居民消费有待恢复、总需求不足,存款主要留存在居民部门,没有进一步通过居民部门支出转化为企业存款。同时,企业和居民的存款定期化趋势加剧。定期和活期存款比重已由2017年的“六四开”升至目前的“七三开”。此外,表内存款和表外资管产品等各类资产的回报率会出现相对变化,影响居民风险偏好和投资行为,居民会相应调整资产配置,这也是影响居民存款占比的重要因素。

钱够不够——

当前货币存量已不少,金融支持质效提升

目前,我国信贷总量已从过去两位数以上的较高增速放缓至个位数,但这不意味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减弱。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我国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趋于弱化。分区域看,各地区贷款增速与经济增速也无必然联系,比如2023年某地区贷款平均增速为11.4%,GDP平均增速为5%,而另一地区贷款平均增速仅3.3%,但GDP平均增速也有4.8%。一些省份贷款增长较快,但未有效带动经济增长;还有一些省份以较低的信贷增长支持了较快的经济发展,资金使用效率实际是提升的。

《报告》认为,当前我国货币存量已经不少了。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经济体量持续增大,都会带来资金需求的上升,规模庞大的存贷款,是过去多年来金融持续不断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反映。人民银行着力调节好“货币供应总闸门”,但对于“钱去哪,钱在哪”等存贷款的结构问题,实体经济主体的影响也很大,贷款投向主要取决于不同类借款人对银行信贷的需求,存款在各经营主体之间的流动更多受实体经济供需是否平衡、循环是否顺畅影响。

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在加快推进,经济更为轻型化,信贷结构也在优化升级。同时,随着有效需求恢复、社会预期改善,资金周转效率提升,资金沉淀的现象也在缓解。庞大的货币总量增长可能放缓,这并不意味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减少,反而是金融支持质效提升的体现。

还要看到,直接融资正在加快发展,未来随着柜台债和企业债等债券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些投融资活动并未通过传统的银行存贷款业务来实现,存贷款和货币供应量也会下降。实际上,这类直接融资不断发展,更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资金使用效率提升,间接融资的作用会相应下降。从国际上看,直接融资较为发达的经济体不再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报告》提出,下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盘活存量金融资源,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同时,支持发挥政策合力,有效调动经营主体的资金运用,更好实现居民敢消费、企业愿投资、政府能兜底,推动实体经济畅通循环。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尺素金声 | 新质生产力,中国经济“系统升级”总钥匙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