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武林观 | 上春山品春茶 共赴龙井春日之约

窦皓    2024-04-07 10:30:38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环城西路二十号工作室

“二月天杨柳醉春烟,三月三来山青草漫漫,最美是人间四月的天,一江春水绿如蓝。”今年春晚,一曲《上春山》,道出了江南好春光。

桃花红,梨花白,黄莺鸣叫,燕子飞来。大地回春的四月天,正当踏青寻春,访友品茗,且将新火试新茶。不辜负这浓浓春意,不妨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放慢脚步,来龙井,上春山品春茶,共赴一场春日宴。

龙井八景风光好

龙井的山自是别处不同,只因龙井的春山亦是茶山。提到龙井,不少人第一反应是龙井茶。其实龙井既是茶名,也是泉名和地名。

龙井,本名龙泓,又名龙湫、龙泉。其中有一股泉水从不枯竭,相传此泉与海相通,必有龙,故名“龙井”。凤篁岭上的龙井村、龙井寺、老龙井、龙井茶等龙井之名,均来自龙井泉名。

龙井村,这个藏在西湖群山里的古村,以一种遗世独立的姿态见证了千年时光。且不说闻名遐迩的龙井茶,单说这茶山里的龙井之景便足以让人沉醉。

论景色,古人云“西湖之胜,不在湖而在山”。史料记载,清朝皇帝六下江南,遍游杭州,流连忘返,四次到龙井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在龙井寺御题了“龙井八景”。所谓八景,指的是风篁岭、过溪亭、涤心沼、一片云、方圆庵、龙泓涧、神运石和翠峰阁,分散在龙井寺东北部的山谷中。

满目青绿的茶山与竹林,路旁流水潺潺。拾阶而上,每逢一景,便可听到一故事,苏东坡、辩才、乾隆……千百年前他们走过的山水,如今依然是茶香遍地。与西湖的热闹喧嚣不同,龙井八景更显优雅沉静。

呼入的空气清新舒畅,眼前的山谷安静深远,仿佛与世隔绝。带上三五好友,漫步山道之间,听鸟儿鸣叫,听流水潺潺,不必匆忙,踏春寻芳,一场浪漫的“上春山”便由此展开。

明前龙井贵如金

自古坊间流传,“明前茶,贵如金”,清明之前的龙井茶何以为贵?

品质上乘自不必说。清代文人陆次云在《湖壖杂记》中,讲龙井的味道是一种太和之气:“其地产茶,作豆花香,与香林、宝云、石人坞、乘云亭者绝异。采于谷雨前者尤佳。”蛰伏一冬后,茶叶在春季得到最美的绽放,营养和鲜度都达到了顶峰,喝起来尤为鲜爽。

清明节前气温低,茶叶长得慢且嫩。明前龙井采摘的鲜叶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此时,茶叶中茶多酚含量低,苦涩味较少。芽头富含氨基酸和各种糖类物质,茶入口中,鲜甜回甘。

物以稀为贵。头采的明前茶青,产量少,一斤优质的明前龙井茶,需要上万颗鲜芽。这其中,不能有碎芽病芽,只有嫩纯的茶青,才好用于制作明前龙井。

早起5点就上山采茶,一个熟手每天最多也不过四五斤。为了赶在清明节前将今年的头一茬茶芽采摘下来,茶农需要和春天进行赛跑——这是时间的游戏,也是古人留下来的节气的密码。

明前茶特别娇嫩,一定要在嫩芽初展时采下。老茶农都知道,采摘时不能掐而是要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茶芽,轻轻一提:一芽一叶,既不要老芽,亦不留芽蒂。

精挑细选后,嫩芽成为春茶,更考验工艺。明前龙井本就稀少,茶农们几百年来坚持传统手炒,只为春天这一口鲜活。

鲜叶摊放、青锅、回潮、辉锅、分筛精制、收灰……复杂的工序中,以“辉锅”为关键。“地炉文火续续添,乾釜柔风徐徐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炒茶人茶不离锅,手不离茶,抖、搭、压等手势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直至老树龙井茶茸毛脱落,扁平光滑,茶香透出。一套下来,看似简单,背后是龙井炒茶人几十年的苦练摸索,和对茶性把握的炉火纯青。

“一杯春尖暂留客,拂面清风几欲仙。”明前茶,是封存春日韵味的时间胶囊。

茶道文化好传承

中国茶史,历来就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便源于宋人俚语。唐代茶文化辉煌之后,宋代茶饮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当时,品茗之风遍及民间,杭州俗谚说得好: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

宋人“四雅”之一便是点茶。点茶前,要先冲洗杯盏,预热饮具,再将适量的茶粉放入茶盏中,加入少量热水用茶筅贴盏壁旋转搅拌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热水,用茶筅搅动至茶末上浮,形成粥面。之后添水,来回运筅击拂茶汤,并将将茶汤调细,让茶汤末饽变得非常细腻绵密,形成“结浚霭,结凝雪”的效果。

从点茶到斗茶、分茶,宋人将游戏与品茶结合,颇有妙趣。除了饮茶,坐拥龙井茶产地的厨师,更趁着大好春光就地取材,以茶入菜,形成春天杭州的时令菜“茶菜”。这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选用龙井新茶和时鲜河虾为原料,烹制而成的“龙井虾仁”。

不难想象,宋代的杭州城,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成为广大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宋代之前,中国人饮茶的主要方式是煮茶法,即将茶叶与水、盐、姜、橘皮等调料一起煮沸后饮用。在宋代,煮茶法逐渐被冲泡法所取代,也因此诞生了茶碗、茶盘、茶匙、茶刷、茶巾等饮茶器具。冲泡法的普及,也促使了饮茶礼仪的形成和规范。同时,以茶为主要表现对象的诗歌、绘画、音乐也流行起来。

饮茶品茶之外,龙井茶俗也颇有趣味。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过,茶脱壳。”惊蛰过后,山间的茶树上,蛰伏蓄势了一冬的春茶,迫不及待地吐出新绿。古代惊蛰这天,地方官员带领众人击鼓鸣锣,大喊“茶发芽”,寓意催茶发芽、采摘到好茶,这便是被称为“喊山”的祭茶仪式。

清代高士奇在《天禄识馀·喊山》写道:宋御茶园在武夷第四曲,中有喊山台。每岁惊蛰日,有司为文致祭。祭毕,鸣金扬鼓,同喊曰:“茶发芽!谓之喊山。”

“茶,发芽!茶,发芽!茶,发芽!”就在三月初,飘着细雨西湖街道翁家山村,茶农聚集在山头,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喊山祈福”活动。震天响的喊声中,是茶农们祈福今年的西湖龙井有个好收成。

白居易在《山泉煎茶有怀》中说:无由持一碗,寄予爱茶人。意为手端着一碗茶无需什么理由,只是就这份情感寄予爱茶之人。茶山已醒,只此青绿。从“茶生产”“茶生活”到“茶文化”,中国人顺应天时、敬畏自然,対茶爱得深沉。

“东风拂人面落花作簪,踏遍春山不思还。我上春山约你来见,与你相约一生春天。”在春意盎然的四月,上春山,闻茶香,品一杯明前龙井,食一盘龙井虾仁,在大自然绽放的妙趣中,让我们共赴一场春日宴。(谢颖参与采写)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建设提速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