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浙江的生命,也是浙江传奇的一条主线。
良渚古城先民修建的水利系统,促进了文明的诞生和发展;历经千年的它山堰依然屹立四明大地,与洪水猛兽为战,与宁波城相望相守;新世纪前后的千里标准海塘工程,成为了沿海人民的生命线和幸福线……数千年来,这片土地上的先民始终遵循水环境内在规律,写下了一篇篇和而不同的“治水记”。
说起治水,浙东南的永安溪也在历史上写下了独属于自己的“治水记”,清山秀水千年未改,更是带来了“金山银山”的发展。永安溪缘何需要频频治水?其“治水之道”又如何跨越千年依然适用?今天,我们来说说永安溪“治水记”。
(一)
永安溪,古名乐安溪,旧俗称大溪。
作为浙江省第三大水系椒江的源头,永安溪全长141.30公里,2704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占到椒江水系流域总面积的47%。
在高空俯瞰,不难发现,永安溪自西向东贯穿仙居全域,38条支流呈叶脉状分布,滋养孕育了长江下游最早的新石器下汤文化和吴越文明。
但,永安溪除了滋养,也带来了长达千年的水旱灾害,仙居民间自古流传着“一蓬夏雨白洋洋,一个日头变晒场”的俗话。
《椒江志》记载:1569年7月,大水大风雨海潮泛滥,永安溪水溢山崩;1660年7月,永安溪、灵江大水,仙居县七都水深丈余,十都地陷,水深3-4尺。东汉元和二年(85)到民国35年,仙居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旱灾43次,水灾31次。百姓深受其苦。
究竟是何原因,让“水患之灾”在浙东南沿海的永安溪频频上演?
原因一:“两山夹一川”的地形。浙南仙霞岭山脉分支括苍山、大雷山以“钳形之势”横亘仙居南北,109座千米以上高山并立环绕,使永安溪集齐了“集雨面积广、滞蓄空间少、涨消时间急、水域流程短、水流落差大、水土保持难、泄洪出口少、行洪时间短”等难点,成为水旱灾害频发的典型山溪性河流。
原因二:季节性强降水明显。仙居地处亚热带季风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大量的海洋水汽滞留,年均降雨量达1560毫米,水资源总量24亿立方米。但,降雨主要集中在3—9月,形成了“梅雨多洪涝”,“台风多山洪”等气象性灾害。
对立突出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永安溪千年未绝的“水患之灾”。
公元930年,支流盂溪爆发水患,吴越王钱镠组织治水后,取“治理盂溪水患,仰祈永保平安”之意,改县名乐安为永安。“永保平安”成为历代仙居人为之奋斗大目标。
(二)
永安溪,以“幽谷溪流、清澈见底、终年不枯”而著称。
问“溪”哪得清如许?先民在与永安溪的不断博弈中,发现水患之“根”在于河道,他们遵循“以水为本、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总结出了富有浙东山区特色的“治水之道”——
因地制宜兴水利。唐宋开始,基于多年实地踏勘和与洪涝灾害斗争的经验,仙居先民一边于永安溪河谷平原开“筑堰之举”,一边在丘陵山地始“开沟、筑埂、修梯田”,利用地势差,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就地取材,实现无坝引水、自流灌溉、水土保持。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向“山”要地,为“水”筑家。通过拦蓄、筑坝,从小水电站的修建,到大型控制性蓄水工程下岸水库,70余年的精心布局,永安溪流域防洪排涝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得到极大改善。
现如今,汤归堰、感德堰等50余条古堰渠以及千亩梯田,与400余座山塘、水库,一起守护仙乡大地,依然发挥着农田灌溉、泄洪排涝、生态补水、水土保持等功能。
固林禁渔优生态。仙居素有“白云鸡犬之境,流水桃花之乡”的美誉,这得益于先民站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角度,将“治水与植树造林、保持生物多样性有机结合”的坚守。这超前的生态理念在永安溪流域俯拾皆是。《光绪仙居县志》就记录了一吕姓渔民在永安溪木口湖段“植李成林,间以绛桃,春时烂漫数鱼里”的典故,寥寥数字,将“植树造林、优化生态、生物多样”的生态逻辑完整展现。
新时代下,人们依然坚定“保护生态平衡”这一理念,守护着这一方青山秀水:打造多孔隙的河床、设置鱼巢河江心岛为水中多种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存空间;采用自然式堰坝畅通上下游生物廊道;堤岸全线采用生态护岸,为水生生物营造多样的栖息地环境……
“治水之道”不止于永安溪。南宋吴芾力破万难,疏导临安城内河道最长、航运量最大的盐桥河;明朝张俭率领江西当地百姓治河造堰,变灾为利,民以“张公堰”念之;明朝潘叔正疏浚整治京杭大运河济宁段,当地百姓立祠以祭之……生长于永安溪边的人们不断的将之付诸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加以丰富。
(三)
治水,融入城市肌理,与城市发展紧密相连。
历史上的永安溪曾是上千年繁忙的“黄金水道”。溪面舟楫往来,帆樯林立,埠头人声鼎沸,各种货物堆积如山,治水成就了经济的繁荣,也促使仙居完成从“民不知教”的僻陋之地到“文脉大盛、群星璀璨”的蜕变。
永安溪流经的诸多古埠集镇,兴衰都系于水利,人们深知“水能兴城,亦能衰城”。“治水”之举早已被赋予太多的希望。
治水,孕育生机。守住绿水青山,才有机会迎来金山银山。大北地溪、茶溪、韦羌溪、石壁、木口湖等3万多亩天然滩林湿地引得“白鹭欢栖溪流畔”,118种浮游植物,94种浮游动物,13科20种水生植物等2000余种水生生物永安溪安家,立体多样的永安溪生态系统修复,使之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基因库。这一汪“碧泉”迎来了价值提升、资本增值的“好时光”,为经济社会发展铆足了潜力和后劲。
治水,润泽城市。永安溪的治理给予此处以平静、秀美和生机,“山在城中,水穿城过,山水城融合”的山水画城市特色逐渐凸显。这里,历史上有“溪裹青山树裹楼,李花堤好近安洲”的诗意,有“浮石园中花似雪,永安溪上水如天”壮美。现在,一张覆盖全流域的滨水绿道网,将城市与水的距离无限拉近,人们惬意地骑行或漫步,沉浸式体验“活”的永安溪治水文化,接受着山水画城市的“幸福味”。
治水,托举经济。一川好水方能“流金淌银”。经济快速发展期,永安溪也曾遭遇河道采砂、石材加工、垃圾倾倒、污水直排、非法捕捞等“磨难”,好在人们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修复水生态、重塑发展动能,永安溪沿岸引进了医械、新能源等清洁、无污染的新兴产业,先人一步进入了经济发展“新赛道”。日夜不息奔流至海的溪水,将再一次见证这方流域的“兴盛”。
趁着春色正浓,不妨来永安溪畔踱步,沿着绿道漫游,看看鸥鹭齐飞的河景、朦胧如黛的远山。也可乘一叶竹筏沿溪而下,在竹桨摇曳间,亲睹人水在这里是怎样的和谐共生,溪流又是如何赋能产业发展、造福一方百姓。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