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尺素金声丨5G用户普及率超50%,数字中国一路向前

2024-03-18 20:39:39    人民日报客户端

“5G用户普及率超过50%”,《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这项成绩引起不少人关注。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智库曾在2021年时预测,中国的5G普及率到2025年将超过50%,如今,我们整整提早了2年。

“超过50%”的提早实现,体现了中国在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的强大实力,也彰显了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势头。

 

 

今年的春运是一个典型例证。

3月5日,为期40天的春运收官。数据显示,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达到84.2亿人次,其中作为主要运输方式之一的铁路累计发送旅客4.84亿人次,多项指标创历史新高。这场“人类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之所以能实现,得益于铁路部门持续提升数据处理能力、更新线上票务功能。铁路12306高峰期每秒出票上千张,单日最高浏览量达到惊人的875.6亿次,海量数据考验之下,订票系统并未出现“崩溃”、卡顿。

中国的网上零售额和快递业务量多年位居全球第一,也离不开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

2月17日,“2024全国网上年货节”收官,全国网络零售额约1.2万亿元,较去年日均增长近9%。2月底的最新数据显示,1月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147亿件,同比增长84.8%,业务量和净增量均创历史新高。这期间,无论是日均约400亿元的网络零售订单还是日均发送超4.7亿件快递,都要依靠强大的数字技术加持。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春节“年货节”,商务部重点监测电商平台农村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16.1%,这表明广大农村同样搭上了数字“翅膀”。

数字中国的加快到来,依托的是愈发强大可靠的移动通信网络。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已实现“县县通5G”“村村通宽带”,全国行政村通5G比例超过80.3%,农村与城市基本实现“同网同速”,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绩。特别是在5G技术和应用上,中国也一路向前、领先世界:从2019年5G商用牌照正式发放算起,短短4年多,已建设337.7万个5G基站,5G移动电话用户增至8亿多。

一边是5G这一信息高速公路的“广覆盖”“高能级”,一边是数字技术加快渗透生产生活的“加速度”,两者相辅相成、相向而行,促成了数字经济在中国的茁壮成长。

成绩斐然,前景更值得期待。在与5G相关的技术、应用、基础设施等方面,中国有先发优势,更有十分值得期待的未来。

新技术将不断成长。2月26日,华为正式发布全球首个5.5G智能核心网解决方案,并计划今年正式商用。相比5G,5.5G能够在连接速率、时延、定位、可靠性等方面提升十倍左右。近年来,中国企业在5G射频收发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自研突破,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量全球领先。目前,工信部和相关企业正聚焦下一代互联网前沿领域,超前谋划、全面推进6G技术研发,已圆满完成7项关键技术测试任务。

新应用将加快推广。一家国外网站刊文称:“5G技术的引入被视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其无与伦比的数据传输速度和低延迟,有助于实现设备间的实时通信、释放物联网全部潜力。”在5G等技术支持下,中国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物超人”(即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数超过移动电话用户数)的国家,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占全球比例超过70%,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设备超过9500万台套,“数字生产力”日趋强大。不少中国汽车企业研发智能网联汽车,就是在5G技术底座上开发环境感知、智能决策、高精度地图等功能。眼下,5G应用已融入中国71个国民经济大类,在工业、矿业、电力、港口、医疗等行业深入推广,未来应用范围还将更大、赋能作用还将更强。

开年以来,各地各部门奋跃而上,拼经济、抓项目、谋创新,其中不乏有关5G的“好戏”:安徽17个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通过验收;上海开通全球首条5G—A车联网示范路线;中国移动全球首套5G及6G天地一体网络低轨试验卫星发射入轨……保持定力、开拓创新,移动通信技术还将不断升级,数字经济、数字生活将在数字中国迎来更多新的“打开方式”。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强本强基,严监严管!证监会集中发布四项政策文件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