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是我国新时期治水方针。从2014年3月14日提出至今,其为我国水利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迭代升级河(湖)长制、推进水生态综合治理、深化水资源利用方式变革……10年来,浙江沿着十六字治水方针,治水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一组数据让人称赞:浙江以占全国2.8%的用水量,养育了全国近4.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6.6%以上的经济总量。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书写治水护水新答卷的浙江,正不断开创治水新境界。
水是生命之源。治水护水,培育良好生态,方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在金华浦江,水晶加工曾是当地的支柱产业。2012年底,全县拥有工厂和家庭作坊式水晶企业2.2万家,每天有1.3万吨水晶废水、600吨水晶废渣未经有效处理而直排。在浦江县大畈乡上河村,过去村里的小作坊机械轰鸣,粉尘遍天,直排的废水让壶源江成了“牛奶河”,河面漂满死鱼烂虾,村内广场上也堆满了水晶废料。
自2013年开展整治行动以来,浦江共关停淘汰水晶加工户2.1万余家,淘汰落后机器9.2万台。按照“园区集聚、统一治污、产业提升”的思路,当地将乡镇的“低小散”作坊淘汰整合,分批搬进产业园区,推进水晶产业集聚发展。
如今的上河,清澈的壶源江绕村而过,靠着青山绿水和一幢幢明清古民居,昔日水晶作坊化身主题民宿和农家餐厅,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浦江不仅获得全省首批幸福河湖试点优秀县的殊荣,更连续九年获得浙江省“五水共治”最高奖——大禹鼎奖。
这是浙江持之以恒取得的成绩——浙江充分发挥河湖长制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坚持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等相结合,系统治理河流2.6万余公里,修复河湖生态缓冲带100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5077平方公里。
如果说,优化提升生态环境是以治水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那另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建设同样是治水护水、防洪保安的应有之义。
丽水松阳因此受益。当地通过构建水源调蓄工程、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及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等,构建了连通松阳主要河流、水库、灌区的大水网。2022年,丽水松阳遭受了严重的旱情,得益于水网工程科学调度,全县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没有收到严重影响。
不仅如此,10年来,钦寸水库、朱溪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以及千岛湖配水、浙东引水等引调水工程陆续建成,让浙江初步构建了“西水东送”的输水格局,全省年供水能力提升至270亿立方米,高标准保障供水覆盖人口增加6倍。
2023年,浙江全省完成水利建设投资784.8亿元,新开工47项重大项目,27项重大工程投入使用。
如今,更智慧化的手段也应用到工程管理中。在杭州余杭,当地通过建设西险大塘建设期数字化平台,升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应用场景,将参建的10余家单位纳入管理,采集数据1.5万余条。此外,当地还开发“大余智水”应用场景,破除数据壁垒,形成1000万条的水利公权力监督“数据池”。
仔细观之,浙江始终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于细节处见精微,实现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绣花功夫也不必可少。
八百里瓯江,纵横流淌在丽水的青山绿野间。沿着好溪顺流而下,驻足于丽水缙云县的杜桥堰,清澈的溪水中,不时可见畅游的鱼儿。
生态的秘密便掩藏于此。“建成生态堰坝后,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村子变美了,河里活跃的鱼虾也变多了。”五云街道杜桥村总支书记陈兆勇介绍说。
原来,这里在2022年完成了生态化改造,为确保鱼类畅快洄游,在堰坝主体右侧以嵌入方式增设洄游通道。考虑到鱼类洄游条件,洄游通道坡度约41度,每隔2米还设置了缓冲区,鱼儿游累了“可歇歇脚”。如今,丽水修复全市100条河道,连通880公里以上生物洄游通道,改造堰坝550余座。
坚持系统观念,平衡好保护与发展关系,浙江的探索远不止这一例。生态堰坝的建设,不仅是对水生态进行保护修复,也重构了河湖生态系统。一个个完善的亲水空间,也在推动乡村振兴和水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从这个层面说,治水护水,更要用好这一方碧水,助力共同富裕。从“水净”到“水美”“水富”,探索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浙江,也在因地制宜发展美丽经济,实现文旅融合。
杭州余杭径山镇,地处太湖流域的北苕溪(径山段)全长10.8公里,水清岸绿,鱼翔浅底。过去,这里畜禽养殖严重污染了河道水质,岸线上也垃圾遍地。
在镇里财政30万元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小古城村里实施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并将民主协商模式运用到北苕溪治理中。“从方案设计、实施过程到最后的管养维护,我们均邀请村干部、村民代表全程参与,共同打造百姓家门口的‘最美家乡河’。”村党委书记林国荣说,从划定苕溪流域生态强制性保护范围,实施农民建房、污水治理审批前置等举措,全面实施“污水零直排区”创建,现在北苕溪的水质常年稳定在Ⅱ类。
露营、民宿、电商直播……良好的自然环境,带动径山乡村旅游热潮。径山镇小古城村人金汶斌还记得,2016年村里还是一片荒地,水质很差。借助优美的生态,金汶斌现在成为一名“农创客”,在北苕溪畔打造了5个露营营地和娱乐项目,也带动了当地村民的收入同步提升。2023年,径山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3197元,生态富民优势持续凸显。
作为“两山”理论的发源地,这是浙江好山好水好生态打造“金山银山”的缩影。从“五水共治”到美丽河湖,再到幸福河湖,目前浙江累计治理5万公里河道,建成6100公里省级美丽河湖,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在不断增强。
治水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久久为功,也要多措并举,打开视野和思路。在浙江,更多的探索正在持续推进——
松阳在水网建设进程中,积极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特许经营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湖州安吉探索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国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即将签约;丽水提出“取水贷”的概念,将水电站取水许可证作为抵押物来贷款,探索破解小水电绿色改造和现代化提升融资困境……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水利难题迎刃而解。
诗画江南,河湖安澜;秀水长清,水美业兴。如今的之江大地,水利发展的生机活力不断增强。无限风光中,一幅人水和谐的新画卷正徐徐铺展。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