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春节落下帷幕,许多人已“退出春节档”,重返工作岗位。回味欢聚时光,一些新趋势新现象引发关注讨论。比如,这个春节,“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的分居式过年成为不少夫妻的选择。
回谁家过年,涉及时间上的分配、经济上的权衡、情感上的考量,是许多夫妻都要面临的抉择,甚至经常成为争执的导火索。分居式过年,背后有着诸多现实因素。当下,婚姻的缔结常常跨越天南地北,同在异地工作的夫妻可能与双方父母都聚少离多,家家户户格外珍惜团聚的机会,盼着春节时节阖家团圆。只是,在有限的假期里,若是兼顾双方家庭先后拜年,即使不考虑时间与金钱的耗费,也可能遭遇抢不到票的窘境。何况,往来奔波、舟车劳顿,一劈两段儿已然紧巴巴、忙叨叨的假期,再加上走亲访友、饭局应酬以及种种琐事儿,难免让人疲惫不堪、招架乏力,一个春节下来常常感觉“身体被掏空”。
若是“今年去你家,明年去我家”轮流过年,每年难免有方家庭感到失落冷清,对于独生子女家庭而言,尤其如此。在当下的社会结构下,春节阖家团圆想要面面俱到,属实不易。此外,前往伴侣家乡过年,常常还要应对饮食口味、生活习惯、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相互协调平衡更是考验智慧。“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或许是权衡取舍后的一个折中选项。忙碌一年后,各自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和父母唠唠嗑、与老友叙叙旧,让身体放松、为心灵充电,让春节成为松弛疗愈之旅,获得不少年轻人青睐。一项媒体发起的“婚后该回谁家过年”的微博投票中,有60%的人,投给了“各回各家”。
话说回来,回谁家过年,不只是两个人的选择,也牵扯双方家庭,有时候还需要应对亲戚的审视。分居式过年,也要面临一些现实因素的考验。比如,有的家长秉持亲人团聚的观念,认为过年时夫妻在一起是传统,不应该分开;有的则怀有见一见女婿、儿媳的期许,想要多关心了解小家庭的生活状况;有的担心亲戚朋友有看法,害怕面对“怎么没一起回来”“是不是感情不和”等拷问;如果家里有孙辈,双方老人都盼着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该跟谁走也是个难题。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年轻人有各自的想法,长辈们有自己的考虑。分居式过年虽引发了共鸣,但实践起来也并非易事。
时代在发展,观念在变化,一时难圆,未必不能长圆。从轮流式过年、分居式过年,到“父母去异乡守岁”的反向团圆、“带上双方父母出游”的旅游式过年,团圆的形式在不断丰富。世事或许难以圆满,但爱可跨越万难。只要怀着理解与尊重,坦诚沟通、合理规划、有商有量,相信,怎样的选择都是正确的,都会获得家人的支持。况且,科技带来沟通的即时和便捷,纵使相隔天涯海角,也能通过一方小小的屏幕相连。平日里多陪伴,视频聊聊天,群里多分享,朋友圈多互动,主动消弭空间阻隔、拉近心理距离,让团圆常在、亲情常伴,怎么过年的问题,也许就没有那么紧要了。
这正是:
身分两地,情牵一处,分居过年亦温存。
屏幕相连,心语互诉,日常陪伴爱意真。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