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每逢佳节胖三斤?在饭桌上,品一品生活的色、香、味 | 睡前聊一会儿

孟繁哲    2024-02-27 14:43:28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

红红火火的春节刚过去,不妨问一下自己,有没有“每逢佳节胖三斤”?其实,像长辈常念叨的那样,“如今这吃的喝的,天天都算过年。”尽管如此,当亲朋好友相聚,吃仍然是经久不衰的主题。餐桌上、碗筷间,肉香鱼鲜,羹热酒凛,种种味道才下舌尖,又上心间,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些是滋味,哪些是情怀。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吃就占据了社会生活的重要位置。到博物馆逛一圈,有不少文物就是先民煮饭的大锅、倾倒佳酿的陶罐。在食物不算丰裕的时候,中国人就追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美食哲学。《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的首都街市上,光作为主食的饼就有“门油、菊花、宽焦、侧厚、油锅、新样满麻”等,足见我们的祖先对美食“戒苟且”的认真劲儿。时至今日,要统计中国菜的菜品数量、毫无争议地划分菜系,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就拿一道红烧肉来说,在各地就能幻化出千万种味道,到底谁更地道呢?酸苦甘辛咸,烹炒煎炸蒸,讲究火候,精选食材,用心调味……食物的意义,早已不局限于果腹充饥,更成为一种生活旨趣、理想寄托,既刺激味蕾,也抚慰人心。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是农耕民族质朴的饮食智慧。这让中国的饮食“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具有很大的地域差异。一口火锅,川渝人习惯在滚烫热辣中品尝毛肚嫩牛肉的香,广东人喜欢拿浓郁的高汤烘托鱼虾的鲜,北京人爱的则是铜锅沸水中涮的那一片鲜切羊肉。是清蒸鱼还是大闸蟹?是甜烧白还是回锅肉?是臊子面还是牛肉面?人口大规模流动的时代,美食却如同一个定位系统,一直指着故乡的方向。

有人说,人的口味习惯基本成型于童年时代,这大抵解释了家乡风味何以总是延绵在游子的记忆和梦境里。“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不少人都在语文课上学过汪曾祺那篇《端午的鸭蛋》,但要真正吃明白这高邮咸鸭蛋的滋味,恐怕要来到“不熟悉的地方”。评论君曾出国探访一个留学的好友,临行前,这个北京姑娘特意嘱咐“帮我带十袋黄酱,国外买不着”。见面后,她三下五除二就把黄酱变成小碗干炸的炸酱面。一碗“锅挑儿”的热气里,氤氲的尽是她念兹在兹的乡愁。生活催促我们迈步向前,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哪里就有了故乡的味道。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有人从一口炸豆腐中,回想起小时候外婆灶间忙碌的身影;有人从一份肠粉中,尝出学生时代校门旁早餐档的味道;还有人过年没回家,和同事包出形态各异的饺子,煮成一大锅天南海北“家的味道”。美食之美,美在味道,美在氛围,美在那四溢飘香的人情味。这两年,小龙虾成了美食界新宠,原因在于剥虾壳的时候,手上很油很忙,此时人们会放下手机、告别虚拟世界,沉浸在烟火人间中。其实,无论是小龙虾,还是烧烤、火锅,这些吃法之所以广受欢迎,就在于聚餐时一堆食材“济济一堂”,围坐的一群人也自然“热腾腾、暖洋洋”。独食无味,只有共食其乐无穷。婚庆宴,寿诞宴,家宴,工作宴,朋友宴……数不清的宴席上,陌生感消除,孤独感减退,人们成长、相爱、别离、团聚,人生百味化作宴会上的一句“多吃点”。

中国是礼仪之邦,饭桌礼仪也必不可少。从座次到吃相,从“不能拿筷子指人”到“杯子要举得比长辈低”,如果深究这些规矩的功能,大多还是为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你看,餐厅里总有人为了“谁结账”争得面红耳赤,但争执的结果,大多是一方买单、一方妥协的“一团和气”,还有一句“下次我来”的承诺。一来一回间,人与人的距离拉近了不少。当然了,如果饭桌上充斥着畸形文化,就不仅糟蹋了美食,还凉了人心。可见,无论在哪张餐桌,少不了的是食客的真心与真情。

古话说得好:“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一句话,道尽了团聚的不易。岁月不待人,聚散终有时,但熟悉的美食,却总能与你不期而遇,让你想起那些一同吃饭的人,让你用心用力追寻平凡生活中的美好。

这正是:

炸酱面,响铃卷,珍馐未必值万钱。

牛羊肥,故乡美,人间有味谁同醉?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把“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安徽省委书记提出“让科技工作者‘名利双收’”
下一篇:行贿罪从重处罚、不得抛扔踩踏快件……3月1日起一批新规施行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