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省围绕专项工作召开的会议,何以成为热点?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对建设科技强省,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进行‘再部署、再推动。’”在2月26日下午召开的安徽省科技创新大会上,安徽省委书记韩俊开宗明义。
据“皖高峰工作室”观察,这场会议之所以引发关注,一方面在于科技创新是安徽的“金字招牌”,是安徽争先进位的关键动能;另一方面,通过会议,能够一窥今后安徽如何把“金字招牌”擦得更亮,进而发挥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主导作用,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
“金字招牌”有多亮?
科技创新是安徽的“金字招牌”。
近年来尤其是去年以来,作为最早获批创新型省份建设之一的安徽,在建设“国之重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等方面的成绩有目共睹。
今年的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披露,2023年以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科技设施平台功能持续增强,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合肥先进光源开工建设,深空探测实验室实质化运行……”据悉,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跃升至全国第7位,连续11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科创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是安徽科创的一大特征。
记者注意到,在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下,当地十大新兴产业全面发力。2023年,集成电路产量增长1倍以上,柔性显示产业产值增长1.9倍,装备制造产业营收突破万亿元,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5200亿元。
汽车是安徽的首位产业。过去一年,得益于科创加持,安徽汽车产量249.1万辆、增长48.1%,产量位居全国前茅;新能源汽车产量86.8万辆、增长60.5%。
两者的深度融合,还体现在2023年全省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9600家左右、总数超2.7万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200家左右、总数超1.9万家;上市皖企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接近四分之三。
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
“深度融合”最终作用于经济发展。去年,安徽GDP增长5.8%,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并列长三角第二位,位居中部六省第二。
“总的来说,我省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显著增强,新质生产力快速壮大,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全面起势,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前列。”韩俊概括道,安徽在全国创新版图中占据了重要一席之地。
“六个聚力突破”
创新实绩亮眼、成效显著,但安徽没有、也不能松懈。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区域间的科技竞争也日趋激烈,“皖高峰工作室”梳理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后发现,绝大多数省份对科技创新着墨颇多,并提出一系列“新打法”。这意味着科技创新工作,“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
从另一个维度来看,安徽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尤为必要。
“我们要把安徽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韩俊进一步说,要让科技创新成为安徽厚积薄发“最坚实的底座”、动能强劲“最有力的支撑”、大有可为“最可靠的保障”,更好发挥经济增长极、发展动力源、改革试验田的作用。
为此,他提出,要在六个方面“聚力突破”。
一要建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上聚力突破。
二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上聚力突破。
三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上聚力突破。
四要加强区域协同创新,在打造全域创新格局上聚力突破。
五要大力实施人才兴皖工程,在打造人才发展和创新高地上聚力突破。
六要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上聚力突破。
“科技工作者是科技创新创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力军。”会上,韩俊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期望,并要求全省各级各部门要关心爱护科技工作者,主动靠前为他们排忧解难、松绑减负,理直气壮地让有作为、有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名利双收,生活愉快、创新愉快。
安徽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现场,省领导为2022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颁奖。随后,2022年度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获得者匡光力、宛晓春到主席台就坐。
会议吹响了科技创新更好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号角。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动‘四链’融合,不断壮大新质生产力,为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作出更大贡献。”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罗云峰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康宇则表示,将抢抓历史机遇,争当新型研发机构“排头兵”、科技体制创新“领头雁”、服务经济发展“典范生”,努力创造出新的更大业绩。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