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生物质能利用能否迎来“加速跑”?

李玲    2024-02-27 10:17:35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能言善道工作室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推进废弃物精细管理和有效回收、推进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其中提及完善农业废弃物收集体系,建立健全畜禽粪污收集处理利用体系、秸秆收储运体系等,稳步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开发利用。

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到,农村地区农牧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丰富,是可就地开发利用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是推动农村能源革命、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实施路径。当前,我国已经具备较为成熟的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技术,但受制于生物质资源较为分散、收储运成本高等因素,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生物质能开发利用规模仍较小。此次《意见》的发布,能否推动生物质能利用“加速跑”?

应用场景丰富

数据显示,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每年的产生总量约为45.3亿吨,其中农作物秸秆总量约7.9亿吨,畜禽养殖粪污约30.5亿吨,林业剩余物约3.4亿吨,生活垃圾约3亿吨,其他有机废弃物约0.5亿吨。我国生物质资源主要集中在中东南部地区,其中农林生物质在河南、山东、吉林等农业大省资源密度较高。

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近年来,在相关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取得较快发展,已初步建立了生物质发电、生物质供热、成型燃料加工及厌氧发酵产沼气等关键技术体系,在生物质锅炉、成型燃料机械以及发酵装置等关键装备制造方面已具备自主研发和商业化生产能力。

“生物质能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绿色循环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碳中和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利用已经成熟的技术手段,可以生产固体、气体和液体等多种形态的能源,应用场景极为广泛。比如,利用畜禽粪污和农作物秸秆等有机废弃物转换成生物燃气替代化石能源,或者将农林废弃物制成成型燃料替代煤炭,用于冬季清洁取暖和工农业生产等,都是非常现实可行的开发利用方式。”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原首席专家李景明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秘书长张大勇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除了生物质发电之外,生物质能利用也正朝着非电利用的方向发展,如生物质能供热、生物天然气,以及生物液体燃料等。短期内,在电气化、氢能等难以脱碳的领域,可能恰是生物质能利用的主战场。”

利用规模较小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资源丰富且利用方式多元,但受制于自身特点,当前我国生物质能利用率并不高。

张大勇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根据我们协会掌握的情况,目前能够进行能源化利用的生物质资源不到5亿吨,能源化利用率大约在12%左右。未来生物质能的发展空间很大。”

在李景明看来,当前生物质能利用的最大障碍在生物质资源的收储运环节。“生物质资源的特点是密度低且分散,产业链较长,加之我国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导致收储运成本很高,难以形成所谓的‘商业化’价值。同时,当这些原料被认为具有可开发价值时,其价格又被人为地抬高以致偏离其应有的价值,使得很多原料大幅涨价,让企业望而却步。即便已经建成的生物质能利用工程,也可能因为原料价格的问题而不能满负荷运转甚至‘负债’运行。”

张大勇也对此表达了相同的看法:“首先就是原料的收集成本不可控。很多农林废弃物资源都在老百姓手里,如果不用,这些资源就被扔掉或者一把火烧了;但是当我们要用的时候,可能就会大幅涨价。因为原料收集体系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导致生物质原料成本不可控,价格偏高。”

“我国生物质能源的生态环境价值也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以粪污为例,现在很多地方的老百姓把它视为一种资源,谁来处理谁就得花钱买,这在无形之中抬高了处理废弃物的成本。”张大勇指出,“相较于风电光伏,我国的生物质能产业的支持政策还不完善,导致社会资本没有动力去做这件事,产业规模无法壮大。当然,当前整个生物质能产业的创新能力也不足,这种不足不仅体现在技术创新,还体现在商业模式创新。生物质能仍有很大挖掘空间。”

“应给予生物质能公平的政策环境和待遇”

此次《意见》重点强调建立健全废弃物资源的收储运体系,在受访专家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政策信号,对于生物质能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废弃物收集利用体系建立起来后,相当于从体制机制上解决了原料收集和储运的问题,可以保证原料收储的可持续性,收储运的成本也相对可控,有利于生物质能产业拓展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张大勇表示。

不过,李景明同时提醒:“在建立收储运体系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几个问题。比如,秸秆收储运体系需要与下游产业挂钩。否则,若仅仅实现了收集和储存,却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可能会形成新的问题和浪费;另外,由于废弃物资源具有连续性和季节性,其收储运体系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定期维护以及对设备进行更新与换代。”

对于接下来如何更好地推动生物质能多元化利用、推动产业加速发展,多位专家给出了建议。

“第一,国家层面应加快建立生物质能源绿色价值实现途径,比如,通过碳市场、电力绿色证书或零碳能源证书实现其绿色价值。第二,尽快构建以县域为单位的有机废弃物处理产业体系,以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做好相关产业布局,培育一批有实力的有机废弃物处理企业。第三,鼓励生物质能的多元化、高质化利用。第四,建立健全生物质能利用的体制机制,推动产业逐步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实现生物质能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张大勇表示。

在李景明看来:“首先,应该给生物质能一个明确的战略定位,不同于光伏和风电以解决能源问题为主的角色定位,生物质能具有多重功能,应在国家战略层面予以重视;其次,要给予生物质能一个合理的发展空间,不要将其列为高污染燃料而扼杀,应该让其在发展中通过技术进步和配套措施,实现更加清洁和高效利用;第三,应给予生物质能公平的政策环境和待遇,要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对待生物质能的发展进程,在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体现出公益性特点,在日常维护和运行中参照市政对厨余垃圾收集、分类、处理的补贴政策,在光伏和风电上网补贴退坡的情况下,为生物质能建立相应的补助补贴机制,推动生物质能的可持续发展。”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国二手车销往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下一篇:行贿罪从重处罚、不得抛扔踩踏快件……3月1日起一批新规施行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