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这个寒假,若说大上海文化味最浓的打卡新地标,那必是这里——上海博物馆东馆。
2024年2月2日上午,“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在全新开馆的上海东馆开幕;与之同时,上博自家常设展馆中的青铜馆,也率先开门亮宝。当晚,一场“星耀中国·博物馆奇妙夜”活动,让这座方正大理石贴面却有透光设计的崭新博物馆出现在哔哩哔哩官方账号、“上海博物馆”微信视频号等媒体直播平台上。带着神秘气息的中华文明历史重器,夜色之下朦胧典雅又不失开放的建筑空间,配上B站、直播和12K超高清文物数字影像等内容,注定了它的非比寻常。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看古蜀文明展,理解“何以中国”
作为上海博物馆东馆的开馆大展, 也是上博“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第三季,“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当然够分量。
上博东馆一楼光明乳业第一特展厅和二楼第二特展厅约2000平方米的空间,共展出363件/套重要古蜀文物,约三分之一的展品为最新考古发现。
2日上午的展览开幕式上,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方世忠说,该展“汇集了最新考古发现、最新文物修复成果,是迄今为止古蜀文明考古出土文物在四川省外最大规模、最高规格的展览阵容。”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袁艺也表示,本次展览文物,大部分为近年新出土珍贵文物,铜虎头龙身像、铜大神兽、铜猪鼻龙形器等系首次来沪展出,“期待展览能为上海市民和海内外观众打开一扇了解灿烂古蜀文明的窗口,给大家带来独特美好的观展体验。”
有意思的是,该展并非仅由上海、四川两地文物部门合作,而是包括了上海博物馆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等全国28家文博考古机构。用上博专家的话说,这是有史以来涉及借展机构最多的展览之一。
来自28家文博考古单位的借展文物分10个批次、5条线路,途径11个省区市25个地级市,跨越1.6万公里,历经借展、点交、运输、布展、养护等诸多环节,克服困难如期抵沪,堪称“万里长征”。
开幕式现场,一件“金面具笄发青铜人头像”揭开面纱,这是2021年出土于三星堆遗址八号祭祀坑的文物,由上博专家负责修复,本次展览是它的首次公开亮相。像这样前期运到上博进行修复的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共有28件,其中12件“近水楼台”,也被选为展品。
本次展览以三星堆遗址八号祭祀坑出土的金面具笄发青铜人头像、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金面具辫发青铜人头像为序,通过“天行乾道”“地势坤物”“人和明德”三个部分,向观众全面揭示古蜀文明的面貌、内涵和特点,着力呈现古蜀文明与不同族群和文化的交流互动,以及中华文明发展的多元一体和开放包容特性。
奇特的夔龙冠纵目青铜面具、繁复的青铜神树、亮眼的金蛙形饰、带着彩绘的华丽金面具……“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考古发现震惊世界,在展厅现场,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古蜀文明的奇伟与神秘。
“古蜀文明可不是外星人创造的,它就是夏商周时期长江上游文明的中心。”策展人、上博青铜研究部研究馆员胡嘉麟引导大江东工作室关注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器物形制纹饰与二里头文化、良渚文化、齐家文化等地文物的共通之处,从史料到考古学术研究,都已证明,古蜀文明与中原夏商周文明、长江中下游文明、甘青地区文明之间,早有渗透、融合。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也是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摇篮。”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认为,这个展览,呈现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多元一体和五个突出特性,希望观众能从中领略到中华文明的多姿多彩和博大精深。
青铜馆试开放,上博馆藏文物展出比从4%跃至10.5%
大江东工作室了解到,上博东馆的全面开放,将分三步走:2月2日起,除古蜀文明展外,中国古代青铜馆率先进入试开放;6月底前,除书法、绘画馆外的展厅和互动体验场所开放,开放面积在80%以上;11月底前,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绘画馆等最后一批展馆将以全新面貌与大家见面。
拥有超过33大类文物、藏品总数超过102万件(套)、珍贵文物近14.5万件(套)的上海博物馆,在东馆全面开放之后,珍贵文物的展出比例将从人民广场馆的4%左右提高到10.5%;东馆每日可以预约参观的观众量,在试开放期间是8000人,全面开放后将达到3万人。
试运行的青铜馆陈列包括500余件展品,展示了从公元前18世纪夏晚期至公元19世纪中叶清中期的3600年间,中国古代青铜器发生、发展、演变的历程,是目前海内外唯一的体系最完备的中国青铜器通史陈列。
除了在上博人民广场馆陈列中的绝大部分展品继续展出外,东馆的青铜馆新增了近百件展品,包括夏晚期的绿松石牌饰和单翼铃、铸有早期青铜器铭文的甲壶、战国的商鞅方升、新莽的同律度量衡诏衡杆和诏版、北宋的大晟编钟、明代的喷水鱼洗等。
空间大了,展陈体系就能“张臂伸脚”多了延展。比如,多了秦至五代的“融合期”和北宋至清中期的“复古期”;“更新期”青铜器被细化出了中原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草原文化等不同单元;青铜器制作技术部分增添了CT检测、互动游戏等多种技术手段,直观地阐释各种难懂的知识点;1952年就入藏上博的“镇馆之宝”大克鼎住进了“单间”,进出门时隔着玻璃墙就能影影绰绰看到它的端庄轮廓……
“东馆是上博青铜馆50年来的第六次陈列改建了。”青铜专家、上博研究馆员马今洪说,此次改陈,调整还有很多。比如,单元说明和器类说明的所有文字都用了中英双语,对生僻字则标注了汉语拼音。展柜采用低反射玻璃,让参观者可以少受干扰看得更清楚。让工作人员高兴的,则是东馆采用了“火柴盒”式机械装置的新展柜,像大克鼎这样的大器物更换移动时,不用再提心吊胆地费力抬起搬动了。
包容开放、以人为本,上博打造面向未来的博物馆
博物馆里无假货。配合开馆大展,上博东馆却特地借来三件“假货”——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大立人像、金杖和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三件文物复制品,显眼地放在东馆入口门厅处,并邀请哔哩哔哩平台UP主、95后“@才疏学浅的才浅”提供短视频中爆火出圈的两件手工复原作品:用500克黄金敲击数万锤、纯手工复原的三星堆黄金面具,以及耗时4个月、用600克黄金“神还原”的三星堆金杖。于是,门厅也成了观众拍照打卡的热闹地带。
东馆三楼第三特展厅,呈现的是另一种“文物”展:由央视频、三星堆博物馆、中创文保联合制作的“邂逅三星堆——12K微距看国宝”全球巡展(上海站),通过展示12K超高清文物数字影像、三星堆考古发掘历程以及国内外艺术家创作的三星堆文化主题当代艺术作品,综合运用创新科技、原创音乐、艺术绘画等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为观众提供视、听、感多角度互动式、体验式、沉浸式文化体验。此外,还有全球首个VR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及文物修复互动,体验“考古人的一天”,让观众直观感悟多元一体、开放包容的中华文明。
历时六年多建设的上海博物馆东馆,总建筑面积逾11万平方米,设有20个展厅和互动体验空间。引起大江东工作室注意的是,这里的空间设计中,陈列展示区、公共服务区和配套功能区“三分天下”。站在馆厅中间,可以直观感受到它与传统中国文物博物馆建筑的不同特点,就是开放、通透,有了更多公共空间和休闲服务设施,除了保障文物安全,也注重人的舒适、自在。比如,每个楼层都有观众休憩区、购物和餐饮区,开馆第一天,已有“上博咖啡”招牌和色彩明丽的小餐车等着大家。馆内还配套有无障碍设施、母婴室、第三卫生间、大件行李存放等设施设备。走在馆中,可以感受到被刻意引入的自然光与和风,落地窗、超大露台与小花园等设计,让人在追望历史的间隙,也与周边城市景观多了互望与交流的机会。
从建筑设计到门口放置UP主的网红文物复制品、直播“博物馆奇妙夜”,努力“让文物活起来”,打造“观众友好型”和“数字智慧型”,作为体现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文化地标,上博东馆让观众看到的“新”,不只是新建筑、新展览,更是面向未来、开放融汇的海派文化态度。
站上新起点的上海博物馆,打造“东方大城”新地标,擦亮“上海文化”金品牌。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