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顶漏水,屡修不好;高层楼外墙墙皮脱落,砸在院内汽车上;小区消防栓里没有水,一旦发生火灾,非常危险……小区房屋需要维修,钱要谁来出?其实是有专项资金的,业主买房子时都要交一笔钱,叫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但这笔专项资金“不好用”“没用好”也是个老问题,常导致群众诉求难以得到满足,制度设计初衷无法实现,甚至引发一些矛盾纠纷。
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被称为房屋的“养老钱”,专项用于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保修期满后的维修和更新、改造。用好用活这笔钱,是解决许多住房维修问题、保障群众利益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实际使用中也存在一些难题,比如,《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中设置的“双2/3”通过比例门槛过高,业主个人缺乏申请使用维修资金有效渠道,存在物业企业滥用套取维修资金风险。再比如,法律法规明确了业委会在维修资金的管理使用中的重要角色定位,但现实情况却是,一些小区的业委会不仅履职难,甚至面临成立难的困境,这背后又牵扯到更复杂的关系和利益。如果业委会难以运转,那维修资金该如何管理使用?
面对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完善制度机制;需要拿出敢于担当的勇气、善于作为的智慧,持续推动改革,理顺各方面关系,最大限度发挥维修资金的效用。
要解决问题,首先得找到症结。有关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全面摸排、充分掌握管辖区域内房屋的维修需求、群众申请使用流程以及维修资金本身的监管等情况,深入研究群众申请使用维修资金的痛点、堵点在哪里,找到维修资金使用率不高的原因是什么,看清维修资金监管的安全风险漏洞在何处。
我们也看到不少地方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比如,有的简化维修资金申请使用流程,提升使用率;有的在线上“晒账本”,让群众了解维修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有的引入第三方机构,对维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防范滥用套取风险。但是,这些创新探索与群众需求还有不小距离,形成全国性可推广经验也略显不足。我们呼吁相关部门正视问题,下定解决问题的决心,把与维修资金相关的各类问题都摆出来,同时充分了解需求、广泛听取意见,敢于动真碰硬,实实在在解决问题,为群众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让大家住得安心、住得安全。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