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视剧《繁花》备受关注。有人把打开《繁花》的方式总结了以下几种:一些“行动派”到黄河路打卡“同款”场景,一些“原著党”翻开小说原汁原味品读沪上风云,一些观众购买会员在视频网站追剧,当然也有人守着电视品味怀旧格调。但是,比起过去“黄金档”热播剧万人空巷的盛况,如今电视的打开率有了新的变化。数据显示,自2016年以来,我国的电视开机率由70%下降到2022年的不到30%。
作为一种生产资料,电视标志着一种生活品质。1958年,北京电视台播出新中国第一部国产电视剧《一口菜饼子》;1970年,我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研制成功;1980年,全国平均百人才拥有一台电视机;上世纪90年代,电视终端普及提速,开始走进千家万户……变动不居的时间线,折射出我国电视的发展历程,也反映着美好生活的不断丰富和向前演进。
作为一种大众化媒介,电视承载着岁月与回忆。它是弄堂里街坊邻里观看体育赛事的敛声屏气,也是除夕夜一家人边看春晚边煮饺子的热气腾腾,还是遥控器的争夺战和播不完的动画片,伴随着父母上班远去的脚步声和覆盖整个暑假的蝉鸣声……不少人关于电视的印象,总是夹杂着饭菜的味道、家常的对话,它们共同构成了客厅文化,也成为藏在心灵深处的美好记忆。
技术的迭代,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告别光与电,迎接数与网,互联网的崛起让万物皆媒、万物皆屏从预言变为现实。深度媒介化时代,“大众”向“分众”流变,“大屏”被“多屏”瓦解,“单向传播”往“多元互动”转型,重构了人、媒介与内容的关系。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转型之路漫漫。操作系统的繁琐、见缝插针的广告,影响着用户体验,但这种情况正在改善。前不久,我国有线电视和IPTV开机广告全面取消,开机时长从治理前的最多118秒减少到不超过35秒,“开机看直播、收费包压减50%、提升消费透明度”的目标已然实现。应该看到,电视节目的权威性、公信力依旧凝聚着社会共识;而且,万物互联、智能客厅的广阔空间,完全可以让电视重焕生机,融入人们的生活日常。
如今,看电视依然在不少年轻人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有人说,电视是柔软的娱乐工具,也有坚硬的价值内核。当我们谈论电视时,不只是新闻与影视、综艺和广告,而是对家人团聚的向往,对放松心情的重温,对休息形态的选择。这也回答了,为何不少人把客厅里的电视作为个人空间,让电视的背景音和背景墙成为一种日常的陪伴。
从电视到平板电脑,再到智能手机,时至今日,我们享有更快捷的网速、更海量的信息、更智能的终端。信息终端的选择因人而异,但内心的柔软和温存始终如一。或许在某个落日时分,迎着满屋微光,手机屏幕前的你,会怀念起小时候依偎在外公外婆身旁,咿咿呀呀对着电视机说话的那个傍晚。我们不会忘记,一方荧屏的光亮,曾点燃少年的好奇心。尽管时间远去,但方寸间的视听天地,足以构成我们对世界最初的想象,并由此开启这一生对未知的探索。
这正是:
昔日万人空巷,如今满目琳琅。
承载岁月回忆,融合转型路长。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