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厦门实践调研行丨厦门以科技赋能海洋生态修复

常钦 钟自炜 刘晓宇    2024-01-29 10:24:35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蓝蓝天工作室

我国第一家以海洋鲸豚类为主题的海洋珍稀濒危生物科普展馆,展示着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灰鲸标本;国内技术先进、培育造礁珊瑚种类最多的活体实验室,是我国造礁珊瑚的活体保藏库……1月25日,记者走进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简称海洋三所)进行了实地探访。

海洋三所创建于1959年,是自然资源部直属的国家公益性综合型海洋科学研究机构,为厦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赋予了全过程、多专业、长时续的科技能量。

“海洋三所作为科研机构,持续关注可持续发展,为厦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珍稀生物保护,特别是红树林、白海豚、文昌鱼、白鹭的保护等做出积极努力。”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原所长余兴光研究员40多年的工作历程,见证了厦门推进海洋保护修复的生动实践。

“我是厦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直接见证者、参与者。”余兴光说,很高兴自己与同事做了一些有益工作,为推动厦门海洋和海湾型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近20年来,他在国际国内不同场合的论坛、培训班上应邀推介厦门生态文明实践经验数十场次。

说起这些年的变化,余兴光打开了话匣子:“我1980年大学毕业来到厦门工作,曾经闻到过筼筜湖难以想象的臭味,看到过湖周边垃圾遍布的场景,心痛不已。如今,40多年过来,厦门市的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湾型城市建设展现出全方位高颜值的美丽风貌,海洋生态修复成果成为国际典范,心里特别高兴和自豪。”

“厦门海洋生态修复具有海陆统筹、以海济陆的客观必然性。”余兴光说,厦门市“城在海中,海在城中”的城市形态,决定了海城依存、互为支撑的城市特点。海洋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了海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绿色发展的走向,和人民福祉息息相关。

以厦门本岛为中心,绕九龙江河口区、西海域和东南部大湾区的海域总面积为345平方公里,承载了市域17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汇水区13条小流域的污染物输入。而厦门岛内外城市发展的核心城区,城市功能及产业布局,以及国土空间管控,与海湾内外的环境与海岸带的“生态位”优势紧密相连。厦门海湾型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格局,对厦门市海洋生态系统韧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厦门海湾综合整治,体现海湾为基、陆域为用、海陆联动、以海济陆的鲜明陆海统筹厦门特色。”余兴光说,厦门全域海洋生态修复,体现了海洋生态修复的系统性治理思维和全局观。“这不是就海而海或就湾而湾的生态修复,而是着眼海湾区域生态质量提升、生态韧性增强、生态功能与承载力增加、生态产品与人民福祉增多的海洋生态修复。”

余兴光介绍,厦门所有海洋生态修复项目,杏林湾、海沧湾、马銮湾综合整治、沙滩修复与浪漫岸线的打造、流域污染整治与生态建设,以及全海域近300公顷潮间带红树林湿地生态区构建、中华白海豚等珍稀物种保护、海岛生态修复等,无不体现了陆海统筹战略的实施,体现了一湾一策、因湾制宜、多措并举、形成合力的治理模式。

“人类对自然特别是对海洋的认知,是十分有限的。海洋生态修复,如何尊重自然规律,尤其是把控海洋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非常重要。”余兴光说,所有的海洋生态修复项目,都会首先深入做好环境影响评估和海域论证。比如高集海堤打开,开口多宽、纳潮量多少、浚深多少、水动力改善与回淤程度、水质控制指标等等,是由海洋三所和厦门大学同时背靠背地研究计算比对,还要结合国内权威机构的物理模型试验结果进行综合研判。

余兴光说,五缘湾湿地公园、下潭尾红树林公园、观音山沙滩等海洋生态修复成效不断显现,海湾、岸线、湿地、海岛等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各类配套设施落地,周边片区内的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好画卷比比皆是。居民不仅拥有“山青、水绿、天蓝”的良好生态产品,还充分享受到了丰富和便捷的城市公共服务,幸福感日益增强。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环球人物》杂志社总编辑吕鸿:打了一场漂亮的全媒体传播仗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