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4)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本届论坛由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承办,包括开幕式、首都高端智库成果发布、大会主旨发言和平行论坛四个部分。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姜国华在开幕式致辞中回顾了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丰硕成果,并总结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的成就。他表示,北京大学汇聚全校资源,参与决策咨询、高端研发、教育培训、人才支持,积极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将继续推动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北京市京津冀协同办副主任、京津冀联合办副主任周浩,京津冀联合办副主任、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局级领导白向东,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局级领导刘维友在致辞中分别介绍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新进展,并表示三地未来将继续深化联合融合,协同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区、示范区。
北京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市社科规划办副主任崔占辉致辞,指出北京大学和各领域专家学者紧紧围绕首都发展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深入开展研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作出重要贡献,在智库建设、战略决策等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会上发布了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系列报告《2024首都发展报告——北京发展的多维透视》与《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2023》。《2024首都发展报告——北京发展的多维透视》对超大城市与大国首都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典型国际大都市的战略规划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城市发展进程、人口、经济、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空间布局等多维视角总结了首都北京发展态势和阶段性特征,并对推进新时代北京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2023》从京津冀整体、三省市和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三个空间层面分别构建了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重点分析2013—2022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发展趋势。结果表明2013—2022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从100增长到297.6,年均增速为12.9%,京冀、津冀间创新指数的相对差距缩小,京津冀协同创新成效显著。
大会主旨演讲环节,四位学者就首都高质量发展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议题分别阐述各自的观点。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工程与科学学院教授朱彤以“北京夏季奥运与京津冀大气污染协同治理”为主题,介绍综合分析方法与大气治理方式,为京津冀及周边生态环境发展提供样例参考。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樊杰指出,应充分发挥北京在新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正视经济发展质量、比重问题,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振兴实体工业经济,打造世界一流城市群。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杨开忠表示,北京应引领绿智技术-经济范式变革,以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智能化为原则,打造发展的内在可持续性。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回顾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成就,并对各时间节点的顶层设计、政策规划、时代挑战等内容进行了总结,表示应以京津冀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缔造未来发展新形势。
会议同时举办首都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智库建设与经验交流三场平行论坛。与会专家围绕首都发展重大现实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与任务等议题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并进行深入研讨。
据悉,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是由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发起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论坛聚焦首都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举办九届。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