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急救中心提供的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1月9日,北京市已建成471处院前急救工作站。北京急救中心网络管理和质控科科长陈辉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完成院前急救工作站建设,也就意味着铺就了全市急救体系的网底。
北京市西城区白纸坊急救工作站就是471处院前急救工作站之一,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八点,医生何立冬随时等候着调度指挥中心的派车电话。“急在分秒之间,救在生死边缘”,不仅挂在白纸坊急救工作站的入口处,也深深刻在每一个急救人的心里。
从家到医院急诊室,仅用了2分20秒
“我父亲神智不清了,请尽快。”电话那头的患者家属声音微微颤抖,何立冬握着电话,努力稳定对方的情绪,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服用药物情况。救护车在北京市西城区的胡同中穿行,通过导航定位,救护车司机试图找到一条到达呼救点最近的道路,尽可能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尽快到达患者身边。
患者是69岁的老张(化名),据其女儿介绍,几十年来,老张几乎日日都要喝上几杯白酒。去年3月,老张确诊为酒精肝,因长期过量饮酒引起肝硬化。这是他的子女今年第四次拨打120。
救护车无法进入过于狭窄的居民区巷道,医生何立冬、护士王一和两名担架员提着诊箱、担架快步冲向患者家中。老张此时已语焉不详,他的确意识混乱了,双手试图挥动拳头,身旁的家人只能努力压着他的手。
“医生来了,专业的医生来了,您放心,我们马上就去医院了。”老张的女儿靠近他嘱咐,想让他放松戒备。何立冬和王一分别为老张测量血压和血糖。
“收缩压150mmHg,舒张压90mmHg,偏高了。空腹血糖7.7mmol/L,也偏高了。咱们立刻送医。”何立冬将病情一一记录,开展简单急救处置后,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两名担架员将老张搬抬至救护车上。
家属提出要去北京佑安医院,一路畅通。2分20秒,老张被送进急诊室。何立冬一路护送着老张到佑安医院,与急诊科医生进行病情交接。院前负责急救,院内开展专业治疗,接力棒从两名医生手中交过去了。
调度电话不停,急救人员随时准备出发
上午10时,回到白纸坊工作站休息不到3分钟,调度电话又来了。对于在救护车上工作的急救人员来说,出车的时间是“随时”,一旦有派车电话打来,无论是吃饭吃到一半,还是刚刚坐下喝了几口水,都需要在2分钟内即刻出发。
这一次需要爬上居民楼五楼。84岁的秦女士(化名)意识清楚,何立冬见到她时,她仍能点头打招呼,知道是急救医生来了。但她一直在喊疼,女儿、孙女都看得着急。
“姥姥从沙发滑坐到地上后,腰疼、后背疼,后来说肚子也疼,腰、背、肚子都像麻花一样拧在一起。”秦女士的小孙女介绍,秦女士有多年的房颤史,曾经历脑梗,最近的检查也出现了心慌的症状。秦女士平时就害怕出门,她最怕摔倒,一提起“摔”字,就立刻反应过来,对医生说:“摔了无数次了,怎么办才好?”
何大夫为老人做了血压、血糖、心电图等检测,对受伤部位做了对应的检查和处置,准备送往医院进一步诊治。但第一个难题是下楼。五楼的楼梯,秦女士可以坐在轮椅上,由担架员一阶一阶抬下去。但她小声说了几次“害怕”,不能再摔一次了。
56岁的担架员老李将轮椅推到秦女士跟前,双目直视着她,对她说:“抱着我的肩膀,您甭怕。”他是从河北来北京务工的,他喜欢院前急救这份工作。作为担架员,肩膀上承载的是患者生命的重量,他说这份工作很有使命感。
他的声音也的确有让人信服的力量。秦女士双手搭在老李肩上,整个人被小心放进了轮椅里,用安全带固定好。下楼需要两名担架员的配合,每一个台阶,每一个楼层,他们都稳稳地把轮椅抬下来了。“最后一个坎,帮把手儿。”到了出口处,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坎,他们也稳稳当当地抬过了。
在救护车上,何立冬开启了心电监护仪,一路动态监测秦女士的情况。送到医院后,何立冬将秦女士与急诊医生做病情交接,为了不让家属过度担忧,何立冬嘱咐秦女士的女儿:“我们已经和急诊大夫说清楚病情和处置情况,请您放心。老太太心电图有些异常,记得再到心内科专科进一步检查一下。”说完转身离开,奔赴下一个急救现场。
急救工作站越多响应速度越快
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的12个小时内,何立冬一天平均要出6~7次急救任务。要让患者更快地就诊,就要走得更快,判断得更准确。
“目前,西城区共有18个急救工作站,24小时都有急救车在运行。”北京急救中心西城急救中心站医生组长穆彩琴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加入到急救工作的十年间,她见证了院前急救翻天覆地的变化:急救工作站更加密集,急救医生日益增多,急救运行效率高速增长,每个急救工作站大约可辐射半径为3公里。
穆彩琴介绍,急救工作站是做好日常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等工作的基本单元。急救工作站的建设采取广撒网形式,还需要综合考虑城乡布局、区域人口数量、服务半径、交通状况和院内医疗急救机构分布情况等因素进行设置。
“要将急救反应时间进一步缩短,就意味着要不断优化急救工作站的布局和急救资源配置。”在陈辉看来,471处院前急救工作站的建设运行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保障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建设运行需要和居民医疗急救服务需求的生动实践。全市急救工作站的统一规划设置,急救医疗资源的统筹配置,公平可及的院前医疗急救网络的构建,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日常院前医疗急救需求和各类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工作需要;能进一步提高急救呼叫满足率,缩短呼叫反应时间,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院前急救服务。
而何立冬还在下一趟救护车出车的路上,将更多患者从生死边缘拉回来。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