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1月5日发布的《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3年度报告》(以下简称《年度报告》)显示,1985—2020年,全球森林变化和不透水地面扩张导致的碳损失呈加速态势,累积碳净损失约为250.3亿吨碳;南北极冰盖与青藏高原冰川物质呈现损失状态,2001—2020年,南北极冰盖与青藏高原冰川物质损失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总体贡献量约21毫米,约占同期全球海平面上升总量的三分之一。
《年度报告》完成了“全球土地覆盖变化对碳损失和碳吸收的影响”“南北极与青藏高原冰雪变化及影响”和“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形势”3个专题报告,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等提供了数据与信息支撑。
我国利用遥感技术开展生态环境监测,服务全球生态环境治理
目前,中国已形成气象、资源、环境、海洋等地球观测卫星应用体系,逐步完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和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对地观测能力日益提高。
《年度报告》工作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在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对遥感数据非常重视,有着强烈的国家需求。在需求牵引下,我国在农、林、地、矿、海洋、城市等方面都作出了很好的贡献,遥感的综合效益从区域到全球、从静态到动态的应用也展现了很好的效果。”
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主任赵静在发布会上说:“作为地球观测组织(GEO)的创始国和联合主席国,中国一直致力于面向全球开放共享更多的地球观测数据、产品、工具、知识、案例和服务,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开展生态环境监测提供遥感技术支持。”
自2012年起,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会同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跨部门组织国内顶尖科研力量,持续开展《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编写工作,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社会共同关切的议题,开展全球及洲际尺度的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分析和评估。
全球森林变化和不透水地面扩张导致的碳损失呈加速增长态势
“全球土地覆盖变化对碳损失和碳吸收的影响”专题报告编写组组长、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刘良云介绍,该专题围绕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13“气候行动”和目标15“陆地生物”,聚焦森林变化和不透水地面扩张这两种最显著的土地覆盖变化方式,分析了森林损毁、森林恢复和不透水地面扩张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从全球、洲际、生态分区等尺度分析了碳损失和碳吸收的综合效应,形成了1985—2020年全球森林损毁碳损失、森林恢复碳吸收和不透水地面扩张碳损失等数据产品,可为开展全球土地覆盖变化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研究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报告显示,全球土地覆盖变化显著,森林损毁和森林恢复均呈加速态势,不透水地面持续扩张。1985—2020年,全球土地覆盖净变化总面积约为533.27万平方公里,占陆地(不含南极洲)面积的3.63%。其中,不透水地面增幅最大(104.43%),增加面积为55.88万平方公里。森林损毁(582.17万平方公里)和森林恢复(342.16万平方公里)在不同区域同时发生或同一区域交替出现。35年间,全球森林损毁速率由每年12.17万平方公里增加至28.40万平方公里,恢复速率由每年6.84万平方公里增加至19.89万平方公里,恢复速率仍低于损毁速率。全球森林净减少速率在2010—2015年间达到峰值,约为每年9.21万平方公里,随后略有降低。
监测结果表明,全球在遏制森林面积加速减少趋势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尚未完全达到“保护、恢复和促进可持续利用陆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报告显示,全球森林损毁和不透水地面扩张导致的碳损失呈加速增长态势。35年间,森林损毁导致森林生物量碳损失约297.10亿吨碳,表层土壤有机碳损失约45.10亿吨碳;森林损毁碳损失呈加速态势。不透水地面扩张导致森林生物量碳损失约4.48亿吨碳,表层土壤有机碳损失约5.94亿吨碳,碳损失速率呈现先上升后稳定的态势。
报告显示,全球森林恢复带来的碳吸收虽呈增长态势,但仅能抵消约30%的森林损毁碳损失。森林恢复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增加的主要来源之一。35年间,全球森林恢复的碳吸收约98.40亿吨碳,南美洲、非洲和亚洲贡献较大,约占总量的80%。全球森林变化造成的碳损失与碳吸收相互抵消后,净碳损失总量约243.80亿吨碳。
南北极冰盖与青藏高原冰川物质呈现损失状态,对全球海平面上升贡献加速
同济大学教授谢欢是“南北极与青藏高原冰雪变化及影响”专题报告编写组专家。她介绍说,该专题报告针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13“气候行动”,开展了南北极冰盖和青藏高原冰川物质平衡评估,分析了南北极和青藏高原各类参数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变化驱动因素,探讨了其对全球海平面变化的贡献及影响,形成了南北极冰盖物质平衡、海冰密集度与厚度数据产品,以及青藏高原冰川物质平衡和积雪分布等产品,为开展南北极与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研究、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撑。
报告显示,南北极冰盖与青藏高原冰川物质呈现损失状态。2001—2020年,南极冰盖、格陵兰冰盖和青藏高原冰川物质损失量分别为26390亿吨、47390亿吨和3060亿吨,相应的损失率分别为1320亿吨/年、2370亿吨/年和150亿吨/年。三个区域冰川物质亏损均与全球变暖有关。
报告表明,南北极冰盖物质损失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贡献呈加速状态。20年间,南北极冰盖与青藏高原冰川物质损失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总体贡献量约21毫米,约占同期全球海平面上升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中格陵兰冰盖物质损失最大,使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3.1毫米;其次是南极冰盖,贡献了7.3毫米;青藏高原冰川的影响微弱。
报告显示,南北极海冰与青藏高原积雪的整体规模出现明显萎缩。20年间,北极海冰密集度呈现明显减少趋势,海冰厚度亦呈下降趋势,一年冰厚度的减薄趋势快于多年冰;南极海冰密集度变化不显著,但海冰厚度总体下降;青藏高原季节性积雪面积比例总体下降。
《年度报告》中的“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形势”专题报告认为,近40年来全球大宗粮油作物主产区干旱减缓能力显著提高。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