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专访联合国前副秘书长索尔海姆:“索叔”遇见中国“绿色奇迹”

陈佳莉 董硕    2024-12-19 14:48:49    环球人物网


2024年10月,索尔海姆在北京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

 

埃里克·索尔海姆,1955年出生于挪威奥斯陆,2005年任挪威环境和国际发展部部长,2016年至2018年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目前是欧盟亚洲中心主席、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

 

北京秋日的清晨,《环球人物》记者见到埃里克·索尔海姆时,他刚结束在河边近1小时的慢跑,衣服前襟被汗水打湿了一大片。

“10年前,我肯定不会在北京跑步。原因嘛,估计大家都知道,因为雾霾。现在完全不一样了。”索尔海姆和记者沿着玉渊潭公园外的永定河引水渠边走边说。

城央绿廊之中,碧蓝的天空和清澈的河水交相辉映,索尔海姆时不时地停下来拍照。

从1984年第一次来中国至今,索尔海姆见证了中国在生态环境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2018年辞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后,他循着全球低碳发展的脉搏,把更多精力转移到中国。

成为中国网友的“索叔”

“你们去过南京的牛首山吗?”刚一坐定,采访尚未开始,索尔海姆就兴奋地做起了“推介官”。

今年夏天,他在牛首山看到了令他叹为观止的景色——在云雾翻涌的山顶,“佛顶宫”宛如遗世独立的仙宫,身着唐装和汉服的年轻人走在其中,如同“穿越”一般。“大家不需要皈依佛教就能欣赏到它的美,几乎到那里参观的每个人都化身为艺术家。”

因为痴迷中国历史文化,去年,索尔海姆带着儿子奥克森去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参拜;今年,他又带着女儿苏菲在江苏宜兴欣赏茶艺、在河南少林寺体验禅修。

 

 

2024年6月,索尔海姆和女儿苏菲到访河南洛阳。

 

在索尔海姆看来,挪威历史上首次建国发生在1000多年前,而中国那时已经经历了鼎盛的唐宋时期。“在中国既能看到自然美景,又能感受悠久的历史文化,太有启发性了。”索尔海姆说。

索尔海姆最初对中国产生兴趣,恰恰是因为“不了解”。上世纪80年代,欧洲大多数人对中国知之甚少,这让索尔海姆对这个东方古国感到好奇。

他回忆,1984年第一次到中国时,北京看起来与现在有着天壤之别——没有摩天大楼,路上也没有私家车,大家都骑着自行车,衣着朴素,饮食单一。“中国在经济方面的彻底转变,源于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经济上,如何让大家摆脱贫困,是迫切需要实现的目标。”

此后几十年中,索尔海姆见证了中国实现巨大的经济发展,人民幸福感极大提升。

让索尔海姆更为欣喜的是,如今,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中国也扮演着全球绿色发展的领导者角色。

索尔海姆向记者列举了在绿色发展方面的中国之“最”——“中国正在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植树造林工程,中国是在电动汽车、太阳能、风能等绿色技术方面处于全球最领先地位的国家之一”。“要论绿色发展的规模,没有哪个国家比得过中国。如果我们想帮助世界走向‘绿色’,中国是不可或缺的参与者。”索尔海姆说,而这正是他频繁到访中国的原因。

采访现场有一张中文版的中国地图,不懂中文的索尔海姆却能准确地讲出地图上大部分省份的位置。除了西藏、青海、宁夏和江西之外,其他中国省份和自治区,他已经全部走过一遍。

2020年,索尔海姆在中国开通微博和微信公众号,被网友亲切地称为“索叔”。如今,全网数万粉丝跟着这位挪威大叔,同频见证着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的进步。

“梦幻般的转变”

“几乎所有的欧洲城市都经历过工业化污染的过程,他们花了四五十年才重新拥有清洁的空气和干净的河流,而中国只用10年就做到了。”成绩背后,索尔海姆深知中国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是索尔海姆多次到访过的地方。从黄沙漫漫到绿意葱茏,从“死亡之海”到“经济绿洲”,这里发生的“绿色传奇”让索尔海姆感到不可思议。通过艰苦而充满智慧的工作,库布其不仅改善了沙漠环境,还在其中找到了经济增长和脱贫的机遇。索尔海姆看到,当地人尝试在沙漠中种植中药材、铺设太阳能电池板、搞生态旅游,“堪称世界上最伟大的‘绿色奇迹’之一”。

另一个让索尔海姆印象深刻的“漂亮转身”故事发生在浙江。

在浙江省金华市的一些村庄,曾经工厂遍布,污染严重,一些河流因为污染成了媒体口中的“牛奶河”。近年来,市里淘汰污染企业,进行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发展民宿旅游业。索尔海姆说,看到污染时的老照片,再对比眼前的景象——老人们在田间散步,年轻人在河里游泳,拔地而起的公寓楼干净整洁,到当地旅游的人络绎不绝,简直是“梦幻般的转变”。

此外,北京首钢工业园改造、化工重镇淄博转型……索尔海姆看到,借助绿色转型的东风,越来越多地方找到开辟绿色发展的新赛道,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这种转变是美妙的,不是所有国家的政府都有中国政府这样的执行力,其他国家应该多来中国看看,可以从中国的绿色发展中得到启发。”

 

2023年4月,索尔海姆在北京参观首钢工业园。

 

今年6月,索尔海姆到访新疆乌鲁木齐。眼前的景象让他感觉像是走进未来:无边无际的沙漠之中,矗立着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光伏项目,装机容量高达4000兆瓦。

4000兆瓦是什么概念?

索尔海姆解释,这几乎相当于非洲人口第一大国尼日利亚一整年的电力需求。在乌鲁木齐当地,他还参观了全球风电龙头企业——金风科技,这家公司的风电发电量是挪威整个国家风电发电量的4倍。

中国大规模推广绿色技术的决心,让索尔海姆为之振奋。来自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数据显示,中国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6年位居世界首位,为全球提供了70%的光伏组件和60%的风电装备。2024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35.2%,在主要经济体中位居第一。然而,这些对世界的巨大贡献,却被某些西方国家视为“阻碍”,还被定义为所谓的“产能过剩”。

对此,索尔海姆说:“为什么美国在过去100年里一直是世界的主导力量?因为它的体量够大,无论是苹果公司生产的苹果手机,还是通用公司生产的汽车,都远远超过美国消费市场的需求。当中国在绿色技术方面也做到这一点时,他们不应该嫉妒,而应该鼓掌。”

索尔海姆记得,十几年前,他与西方领导人一同参加气候变化会议时,挂在他们嘴边的总是“我们需要更多的绿色产品,要支持绿色产品开发”,可当中国拿出这些产品的时候,这些西方领导人却变了脸。“归根结底,这是西方缺乏自信的表现。”索尔海姆说,他能理解西方的心态,他们害怕自己国家的人失去工作,可与其抱怨,不如行动起来,追求创新和绿色竞争,而不是走向保护主义。

“一桩双赢的买卖”

和如今满世界到处“飞”的生活状态不同,索尔海姆年轻时几乎从不出国。在他居住的城市奥斯陆,自然环境舒适到一度让他别无他求。

“读书时,我所有的暑假几乎都是在山上度过的,在林野间追着羊群跑,有时也会跟驼鹿或狐狸来场亲密接触。”索尔海姆说,尽管他后来在其他国家见过更漂亮和原始的自然景观,但家乡良好的生态水平,让他对捍卫环境有了天然的责任感。

2005年,50岁的索尔海姆就任挪威环境和国际发展部部长。自此,他将职业生涯的下半场献给了“绿色事业”。他发起全球雨林保护计划,并促成了多项影响深远的国家立法,其中包括《生物多样性法案》和保护奥斯陆城市森林的相关立法。因为在气候和环境方面的贡献,他获得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奖”。2009年,他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绿色英雄”。2016年,结束在挪威的工作后,索尔海姆出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将推动绿色发展的脚步扩展至全球范围。

索尔海姆不是单打独斗,他的家庭更像是一个“环保专业户”:妻子格里在过去的几年里一直致力于海洋环境的保护,儿子奥克森在挪威绿色青年中央委员会工作,女儿苏菲也非常关心气候和环境问题。

因为在推动中国绿色发展方面的贡献,今年2月4日,索尔海姆荣获2023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随着他与中国越走越近,也招来了一些别有用心的指责。“有时人们会批评我,说我对中国太友好了。但我告诉他们,中国的文明比美国古老数千年,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4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成就,像杭州、深圳、广州等中国城市已经成为全世界最现代化、最美丽的城市之一。我会告诉我的美国或欧洲朋友,眼见为实,来看看中国发生的这些巨大变化吧!”

索尔海姆说,当然,他也会给中国朋友类似的建议,希望他们也能更多地了解美国,毕竟,在过去近200年中,美国一直是世界科学和工业发展的中心。“大家需要互相学习和合作,只不过,如今西方有更多需要向中国学习和寻求合作的地方。”

索尔海姆曾经也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和平谈判代表。1998年至2005年,他担任过斯里兰卡和平进程的主要调解人。此外,在苏丹、尼泊尔、缅甸和布隆迪的和平进程中,他都作出了贡献。“我希望自己能保持理性的声音,努力为中国和西方之间的合作发声。”他说,“其实,这个世界目前面临的所有棘手问题,包括乌克兰、加沙和苏丹地区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合作解决。”

索尔海姆认为,在其他领域,国家之间可能像打乒乓球一样,有赢有输,但环保领域不一样,必定是一场双赢之战,“摒弃分歧不是不可能的事”。“我很高兴地看到中国企业正在推进越来越多的投资与合作,比亚迪在土耳其、巴西投资,宁德时代在匈牙利投资……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投资。如果西方国家能对中国的绿色发展做出友好回应,中国也可以通过更多的投资、合作和对话来推动全球绿色转型,相信这必定是一桩双赢的买卖。”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用古筝连接世界多元文化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